关于自我驱动力的思考,可能会停留在对现状不满的情景下,一直驱动我努力去改变的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也是我奋斗的愿景,向着美好的生活自立自强;从根本上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而且也是正确的,每个人的努力都是让未来的自己活得更好,所以极其认同李笑来老师说的“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比如最近才体会到“优秀是一种习惯。”不是说自己变优秀了,而是感觉到自己在变优秀的路上了,不,更准确地说是不断自我成长和进步,优秀是对别人而言的。
我的刚需
学英语、找女朋友、提高竞争力又或是看书阅读、锻炼?若都是,又有哪些是正确的刚需呢?判断是否正确的刚需,可以看平时的成长记录,时间开销日志录,发现工作和阅读、写作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干IT这一行基本上天天加班,大部分时间花在coding上,看技术博客查阅文档模仿去写去思考代码背后的逻辑,认真研读框架文档并一步步在产品上运用不断摸索前行;另外空余时间则几乎是花在了微信和得到两大APP上,除了看专栏和留言还有直播和学习小组(得到的新功能),微信则是沿袭之前的习惯看看微信文章,朋友圈偶尔想起来才看下。所以从行为上认识自己刚需的话,想必每天打开微信和得到则成了我的刚需,另外是近来形成的习惯睡前看英文新闻,以及记录时间做计划。至于时常感到自己孤独,则心想着找女朋友,其实明白,当下并不是那么”有必要“的需求。还有目前想要习得的技能是:坐享。最近几天尝试跟自己的懒惰作斗争,重新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尽可能晚上十一点睡早上六点半醒,刻意练习坐享,有意识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我的刚需。
专栏里不是说过,刚需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是我每天都想去做,不做就很难受的事情。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刚需,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刚需正确与否
等到我XX的时候
每次喊着去跑步,却迟迟拿不出行动,非要等到出现健康状况问题,才会重视锻炼身体。为何不行动呢,借口无非就是等有伴了一起跑、等有时间了、等天气不冷了……其实,内心里明白这些是可以克服,而要激励自己的刚需是健康,不要等情况恶化之后,让这些救火的刚需找上门来。
警惕鸡汤式的激励
当我看到关于“等到我XX的时候”的留言时第一反应是被激励了,要趁早把计划的事情赶紧提前做,但好在自己是慢性子会留一点点时间和意识去分析,脑中自动弹出一个窗口,记得有一句话印在脑子里,不要被激励的话所鼓舞,往往被激励而去做的事情绝不会坚持下去的也很难做到位或成功。所以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脱离不了前提和情景,这周的主题是要我们找到刚需后有立即行动的执行力,不然依旧停留在想象的虚构中,也谈不上成长和进步。现在,越来越来有紧迫感,需要对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进一步加强,需要批判性思维,思考大神老师们说过的每一句,感觉很有道理实际分析需要结合场景和条件才行。提高警惕结合自身进行认知升级,进而有意识循序渐进做到“重塑大脑”。
区别于“好奇心”
虽然好奇心也是一种刚需,不过这“刚”需一点也不坚固,不是被别人浇灭则是被自己堙没,经不起折腾。常常问问自己到底是被好奇心激励还是刚需驱动呢?短期难以看得出来,只有等待时间的验证,若是生活的罗辑符合了好奇心正向发展成了一种刚需,比如因感兴趣做成了一件事情被夸奖称赞反过来加深自己的兴趣凝聚力将它变成一个不做就没满足虚荣心的有点折磨人的事,并坚持下去,从而隐式转为刚需。做一件事从好奇心到感兴趣再变成刚需,期间的过程想必也很精彩,比如与《罗辑思维》结缘的过程。
总结
上文所讲述的内容其实隐含了一个刚需,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那就是:主动分析。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才有机会真正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如何找到自己的刚需,和之前的一个观点类似,做一件事赋予它一定意义,不做就会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做了会对自己和生活带来有利或有意义的影响效果。
近来,我在刻意把“早睡早起”当作刚需,早睡一般拖着拖着到了十一点多,早起一般赖着赖着到了七点半,如何让自己真正体会到早睡早起的意义。目前的意义是早睡对身体机能消化吸收有益会提高睡眠质量,早起是为了利用早上清醒的大脑想想昨天没做完的事以及练习坐享,锻炼自己专注力;随着发展与践行心路历程,想必之后的意义更丰富更具体。另外不得不给自己一个警示,别半途而废,keep on doin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