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把各处所看所学的东西依次整理下来。
Day 1.
- 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
1 互联网思维即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人对用户、产品、市场等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方式不局限在PC端或移动互联网,而是泛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包括PC端、移动端、手表、眼镜、家具等。
2 互联网思维是降维的,让互联网产业低姿态主动去融合实体产业。
3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做事的方法论,即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让产品说服用户,用户帮产品说服其他的用户。这个方法论可以归结为5个关键词,颠覆、专注、极致、口碑、快速,涵盖6个特征,大数据、零距离、趋透明、慧分享、便操作、惠众生。
学习心得:互联网思维就是结合最新技术来解决问题,不受限的融合实体产业的一种方式。
- 微信中,朋友圈功能对于微信的价值是什么?
1 加速实现微信的商业化诉求。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到自朋友圈功能发布至今,每天进入朋友圈的用户数一直在增长,朋友圈的日活用户有7.5亿,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还会贡献10+次的浏览量,所以朋友圈单日的总量就是100亿次。这个量级的流量对于任何产品和品牌来说很重要,相继投入不少朋友圈广告,为微信增加不少收入。
2 巩固微信的社交关系链,提升关系链的粘度,是防范头条系的关键点之一。朋友圈之于微信这一工具类产品而言,最基础的功能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好友间分享生活的社交场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与他人建立连接、交流和认同。
3 朋友圈类似于每个微信用户的自媒体。通过用户的主动分享,可以吸引到与其有共同的爱好和价值观的其他用户。
总结:1.商业化诉求 2. 社交方式(分享,好奇,窥探)3.自媒体,吸引志同道合者
- 简要说明一下视频秀场与传统的视频网站的区别
1 视频秀场和传统的视频网站相比,内容的生产成本、生产人群、生产工具、内容产出的丰富度上,都远远优于传统的视频网站。视频秀场类产品,想跨平台和做大的话,运营和技术投入都需要很大。要做视频直播的话,就要做PC端和网页端,因为PC和web是视频内容的生产端,有些公司还会给主播提供配套PC直播辅助软件,方便直播唱歌时录制的视频下方同步歌词等。
2 视频秀场的消费用户、消费场景、消费意愿、消费总时长都会数倍于传统的视频网站。视频秀场的消费工具一般是手机。而视频秀场的细分领域众多,包括游戏解说、美女直播、K歌、财经、相亲交友、在线教育等。目前除游戏和K歌翻唱能单独做成功,其他细分类型都是捆绑在一起做的。
3 视频秀场是去中心化的,通过关系分发、算法分发的效率也强于传统的视频网站的中心化分发。但也因此,视频秀场的短板在于专业度、感染力、共情度较低于传统的视频网站。
总结: 1.视频秀场更丰富 2.手机端,用户消费量更大时长更长 3. 去中心化,易于分发传播。但是感染力专业度较视频网站略差。
- 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如今的我是歌手、蒙面歌手等,你怎么看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演变?
1 首先音乐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的确给国内用户提供更多的收视选择,但国内电视恶劣的竞争环境却往往给音乐真人秀节目以打击,跟风节目的出现会迅速消耗明星资源和用户的热情,更演变出收视率作假、明星假唱等现象。
2 音乐真人秀节目想要差异化竞争,仍需要加强台网联动,将原创类音乐内容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垂直化小众化的音乐综艺节目模式。近几年用户对音乐真人秀节目的需求不断增多,许多视频网站也逐渐将定位由传统的渠道输出转变为台网联动,甚至转变成独立制作方向。尽管在台综与网综的比较中,节目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但二者在用户、内容、审核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别,使二者各有一定优劣势。而台网互动、联动出品有利于台网双赢,可以推动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口碑与流量双丰收。
3 音乐真人秀节目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这一类用户 群体,不仅有着较高的精神消费需求,而且更加注重沉浸式体验感与互动参与感。利用这一用户特点,音乐真人秀节目未来应注重打造沉浸式观演全景舞台,运用虚拟嘉宾设置、人工智能AI+、互动AR等科技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引发高频互动。
总结:1.发展受限,节目质量无保证;2.台网联动 3.针对年轻群体,加强年轻人喜欢的体验效果。
我的看法:
超级女声大火之时,同类节目几乎没有,因此这是选秀节目的突破。到后来,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尤其是歌唱类。但是细数这些节目,特色鲜明的并不多。我是歌手,蒙面歌手等还是利用了一些先前有名气的明星再度出场引起的热度。毕竟观众都有怀旧情怀。而且我国的真人选秀很多都模仿了国外的节目,当然这是好事,但总之,缺乏创新。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
另一点非常赞同,目前的选秀节目倾向于较为年轻的团体,而缺少其他年龄段。曾经的星光大道相比之下却更接地气。毕竟丰富中老年人的文娱生活,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节目能起到很多好的作用,比如,传播美好,让中老年人跟得上时代文化等等。
- 根据你对面向消费者的产品(To C 类)、面向企业的产品(To B 类)的认识,结合最近的案例来阐述这2类产品在品牌营销方式上的区别。
1 线下市场推广手段维度
To C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目的是拉新,提升GMV等,推广手段大多是扫楼、陌拜、展台、易拉宝、传单、条幅、灯箱、刷墙广告等。To B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目的是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般通过自己(或联合)举办,参加座谈会、分享会、论坛、奖项评比等方式。
2 线上内容营销维度
To C类产品的内容营销目的是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策划、生产、发布与用户相关的内容,刺激用户购买、使用产品和服务。在内容选题上,因为用户是普通用户,且大部分是年轻群体,需求是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需求,所以内容题材较广泛,风格较多样化。To B类产品的内容营销目的是增强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撰写企业服务案例、市场活动报道、产品新功能等内容,让目标用户对产品产生好感,进而试用体验。而且由于用户一般是企业CEO或高管,所以内容题材注重专业性,较为狭窄,内容风格也偏中性与专业化。
3 PR宣传方式维度
To C类产品的PR稿件更多的涉及到平台活动、联合活动、融资信息、供应商等方面,目的是增强品牌在用户群体中的知名度,进而提升GMV。而To B类产品的PR宣传更多的设计到企业用户服务案例、企业市场活动报道(论坛、峰会、分享会等)、融资信息、产品更新等方面,目的是让用户感知到产品的专业性,提升用户的信任感。
总结: ToC 面向客户,目的是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粘度,所以线上线下采取接地气的方式;ToB面上企业,企业的目的是增强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要先的高大上,专业性强有说服力。
- 面对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各类电商的竞争,你是如何看待电商之间的价格战的呢?(⭐️)
1 电商之间的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效率之争。电商的实质就是效率,是发挥规模优势的平台,是让小众商品大众化、标准化的平台,客观上也起到产品推广的作用。
2 平台打价格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以“价格战”的名义进行品牌造势,实际上是公关战,带动用户的关注度,拉动消费欲和消费力;打价格战就是一种低成本增加流量的营销方式,电商平台最终将节省下来的营销成本,让利给用户。二是借助促销以处理滞销品,为刺激消费者,带动其他商品销售,大促时也会拿出部分畅销品做活动,但这些畅销品可提供的货源量极为有限,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其他滞销品销售的作用。三是用价格驱动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借势抬高股价。
3 价格战是一场持久战。对于处于落后被动地位的电商平台而言,价格战要持续不断地打,而且要有针对性地打,针对竞争对手的热销产品来长期定向地打。其次,价格战表面上是一种营销策略,实际是系统性营销方式,考验的是团队协调能力。
总结:本质是效率之战,产品推广。引关注,促滞销,抢份额。团队持久作战。
- 近年来许多共享经济的项目开始冒头,但其中不少只是打着共享口号做噱头的非共享产品模式。请分别列举两个真正属于共享模式产品 和 两个打着共享口号的非共享模式产品,并说说两者的区别。❤️
1 真正属于共享模式的产品,比如滴滴、爱彼迎。本质是共享经济,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共享经济的业务模式是C2C,资产较轻,具备较强的网络效应,市场趋势是赢者通吃。借助共享口号的非共享模式产品,比如共享雨伞、共享单车。本质上是租赁经济,其业务模式是B2C,资产重、拼供应链,网络效应较弱,市场上存在多个玩家。
2 共享模式产品需要一个链接两端,为双方提高交易服务的平台,比如滴滴链接私家车主和乘客,平台赚取服务费、中介费及流量带来的广告收入。而打着共享口号的非共享模式产品,本质上是租赁业务,不能称为平台;这类产品是由单一商家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出租业务,商家本身就是物品的所有者,通过工具型app或其他流量入口,出租物品的使用权,赚取租金或押金的利息。得益于平台链接起两端的用户群体,共享模式产品的业务流程是C2C的,符合共享的精神;而打着共享口号的非共享模式产品大多是B2C模式,直接由商家提供服务或出让物品的使用权给用户,是由公司主导参与,归类于商业行为。
总结:这条写得特别好,清晰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