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有太多不同,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美国建国才300年;我们单一民族为主,美国是个多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我们人口稠密,资源紧缺;美国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更不用说完全不一样的政治体系和经济发展轨迹... 但是这些不同,不妨碍中国经过30年的追改,和美国一起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经济体。所以世界一定不会,也不应该只有一种社会制度,多样化才是人类社会繁荣的土壤,而取长补短则是不同民族社会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关于美国和中国两种教育方法的孰胜孰劣,已经有很多讨论了。我个人相信在教育上同样不存在能将狼人一枪毙命的银弹(No Silver Bullet), 任何的教育方法都要和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多方面考虑,我们参考任何的教育方法,是为了借鉴其中的理念和科学的操作方法,最后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材,学习方法和进度。
很多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例如“学而时习之”,“慎思明辨”等等,中国的先贤们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之处。但我们也要承认,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中国逐渐被西方文明赶超乃至辗压,直到近代才屈辱地被欧洲的坚船利炮唤醒。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科技超级大国,从欧洲列强脱颖而出的美国崛起之路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国家基础的教育,美国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肯定亦有可取之处。
从我个人体会看,目前中国和美国小学教育很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对过程和结果重视程度不同。我们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定胜负,应试成为我们教育的主线,“无关的”学习例如地理,历史,体育都可以为之让路;而美国小学对过程更加重视,平常每天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得分是一学期成绩单上很重要的部分,而最终的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从课程安排上注重学习的广度和各个学科的交叉。例如下面是一本Raz A级别的《Athletes》书后扩展练习,可以看到既有写作,画画,同时也有数学练习。
记得刚到美国上学时,老师布置了科学实验,跨度好几周。包括选题,收集阅读相关背景材料,设计实验报告,完成实验,布置展板,总结演讲。当时我没太上心,想着2年级的科学实验还不简单的很,最后1周肯定搞定了。结果中间老师就问孩子有没有去图书馆借阅书啊,进度到哪里了,发现孩子一直没有进展。一向很客气的老师用很严肃地措辞提醒了我家娃,可惜那时英语还不太好的娃没有理解老师的态度,回家还乐呵乐呵给我复述老师的话。
其实孩子们的实验都不是很复杂,但是整个过程却很严谨,计划性和仪式感很强,最后还有个公开的展示,邀请全年级的家长和同学参观,提问交流。整个实验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打分,但是并没有排名,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展示机会。我记得我小时候画手抄报,是有一等奖,二等奖等的评比,只有老师指定的手抄报才可以被作为优秀作品贴到教室的墙壁上。
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是Exam Pick,而美国是Learning Explore;前者在培养考生,后者在培养学生。我们经常嘲笑美国学生甚至成人不会算10减6等于几等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这个可能和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有关,美国小学的数学作业大部分都是应用题,很少比例的算式运算,但他们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学会主动思考和培养思维能力。
中国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给学生太多的应试压力,一旦通过了高考,在大学阶段却非常轻松、快乐,基本100%毕业率;而美国小学阶段学习轻松有趣,没有过多的分数排名,但是从初,高中开始学业变重,到大学更需要苦学,因为美国本科阶段的平均淘汰率已经在40%左右了。两边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
当然现在这种情况国内也在改变,少儿编程Scratch之父Mitchel Resnick写的《Lifelong Kindergarten》一书中,作者谈到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丹麦乐高公司见面交流中(2013年),陈吉宁就说清华已经有很多学习成绩都是优的A学生,以后政府的目标是培养更多具备冒险精神,能够敢于创新的X学生。当然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具备应试能力还是很重要的,毕竟这是获得更好教育的敲门砖,但在学习基础知识之余,家长不妨也多鼓励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借鉴的途径之一可以就是前面提到的按美国教学大纲设计的Raz分级阅读,在和孩子阅读时,多提问,多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