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出生没多久,无意中读到尹建莉老师的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多陪孩子阅读,让孩子早点识字。对此,我非常赞同,慢慢踏上了亲子共读的道路。从孩子一周岁到现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们读过至少一千二百多本绘本,每每在闲时或者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依偎在我怀里,低着小脑袋瓜,时而默不作声的聆听着,时而问这问那,现在回想起来倍感温馨。
前段时间和群里的一位宝妈聊天,主要围绕亲子共读这个话题,她的很多做法深深地触动我,亲子共读居然可以做的那般润物细无声,那么用心。这也促使我复盘过去陪孩子读绘本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我的读绘本关注点在阅读数量和识字上,觉得自己过去做的不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感动。
今天先说说在读绘本上犯过的错和做对的事。
1、一个质问:读绘本是任务吗?
从一开始,我就是抱着让孩子早认字的打算开启读绘本之路。所以当孩子不停地要求我读,一晚上读一二十本,有些故事反复读,关于宇宙、海洋的绘本,每本读过不下于五十次,让他认字的喜悦慢慢就冲淡了,而且他不喜欢我指读,后来限定最多一天读五本,又减少到两本,最近这一两年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网站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又改成睡前听音频,读绘本的时间急剧缩减。
在我把读绘本当成一个任务时,很少体会到绘本中故事的乐趣,如果孩子不问,基本不对故事展开讨论,就机械的读,只要他愿意听就好。如果没有这次聊天,我可能将亲子共读一直当成“甜蜜的负担”。交流过后,做了些调整,特别是心态上的,把读绘本时间当作神圣的阅读时间,绘本读完后聊聊里面的内容,还可以画画绘本里的插图,模拟场景做些手工,原来真的可以把读绘本拓展开来做成一件有趣的事情,第一次发现孩子居然有很多很奇妙的想法,不再是一个小小孩。
读绘本是为了让孩子与阅读为友,即便抱有这样的初衷也还是会不知不觉当成任务,长期以往,对自己、对孩子在心态上总会不经意间留下一些不良影响,要想不把读绘本当作一件很苦的事,得先把读绘本看成一件很酷的事。试想一下:一个小小人,透过绘本,听着妈妈的声音,探索着世界,这真是段神奇的旅行!
2、什么适合我的孩子?
家里有很多绘本,要么是通过购书网站的童书榜单选来的,要么是推荐买的,还有学校发的、朋友送的。在整个读绘本的过程中,很清楚孩子偏爱哪类绘本,但还是没有引起重视,想让他学学算数就买数学游戏的绘本,想让他处理好伙伴关系就买弗洛格和贝贝熊系列丛书。总之,我买什么他听什么,儿子依赖我读,只是反复要我读有关宇宙和海洋的绘本。
其实,哪有什么标准,孩子喜欢是唯一的标准。他不需要知道故事里的大道理,也不需要绘本故事贴近生活,任何孩子不喜欢的绘本都应该放弃。
在选书上,适合的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3、呵护孩子天性
过去急躁的心态、选书上的盲目,致使共读之路走的刻意又无趣,所幸孩子还是那么喜欢听我讲故事,也乐意和我一起读绘本,这不是我引导的结果,是孩子自己成长的本能,我只是没有干预,把他需要的给他。
孩子的天性是一颗小树,生机勃勃,而父母极有可能是不熟练的园丁,稍不注意就将小树修剪的乱七八糟,由此可见,顺应孩子天性是谦卑又较明智的选择。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对孩子天性有一段精彩论述:天性像一颗意外生长在大路上的小树,行人将它碰过来撞过去,东歪西扭,慢慢小树就被弄死了。照料者、忧虑不安的母亲,我向你乞求,由于你能把这棵幼苗从大路搬开,让它得到保护,为它浇灌,让幼苗不会枯竭而生,总有一天它的果实会回报你的照料。
关于读绘本的方法和读什么会在接下来的读绘本系列文章中陆续完善。
下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