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带儿子户外活动。眼看着到他要睡午觉的时间了,我便抱着他往家的方向走。根据以往经验,他起床早,这个时间已经困了,到家吃奶秒睡。但到了小池塘附近,他又挣着要过去,在池塘边上扔石子,根本不打算回家,我用吃奶来诱惑他,也不为所动。抱走后又拧着身子要回来,而且是回到之前站的位置,更换位置绝不接受。再后来,我边说儿歌边抱起他就走,这回总算不再抗拒,但到了单元门外压根没打算进入,而是扭动着身子要去去马路上看车。期间,他打了好几个哈欠,我心里有点着急确故作平静地沟通着,宝宝困了,宝宝要睡觉了,我们回家了。然后,我一边抱着他往家走,一边讲起《大雨哗啦哗啦下》,星期六早上下雨了,吓得鸡咯咯咯地叫起来。他听着故事,没有再转动身体,安静地被抱回了家。
总算是胜利了。吃奶,睡着。
晚上临睡前进行反思。我看见了自己的担心,急迫地要带他回家睡觉,是担心他午睡时间延后影响到晚上的入睡时间,从而影响到我的私人时间。看见便能识破。如果没有这份担心,他几点入睡有什么关系呢,困了自然就睡了,而且现在的年龄也不存在入睡困难,每次都很平静地吃奶入睡。如果没有这份担心,他想去池塘玩就带他去呗,想去看马路上的汽车就去看呗,何必限制呢。原来,放下我的担心,儿子的很多行为都变得可以接纳了。
而当我决定带他回家时,还可以不慌不忙地跟他第三法,游戏力,故事力,不必急躁地强行实施,不留余地,更不必怠慢自己,无休止的拉锯,苦口婆心地解说。毫无忧惧时,我便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有本领都能游刃有余地发挥出来。
当然,是选择回家睡觉还是继续玩耍,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非此即彼的定论,因为一切的决定和选择都是从每个人内心出发,听见自己在那个当下真实的声音,然后采取一个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毕竟,需求冲突是关系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是见证爱的时刻。
有时候,太在乎结果就会忽视过程的重要,对过程敷衍了事,表面上看,好像要达成一个确定不移的目标,但如果过程和手段糟透了,让双方都感到压力而不是愉快和轻松,那一定是需要调整的,一定不是最好的方案。即使目标达成了,内心也会无比纠结和痛苦,因为过程充满了权威,掌控,命令,胁迫,而这些,与爱无关。只有用爱的方式行事,才会带来各自欢喜的结果。
育儿的路还很长,每一天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只有反思才能让我看见自己的局限,才能与儿子之间有更多爱的流动,才能经常抵达那片充满爱的田野,才能更接近无条件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