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姝
每次打电话,老爸都会在电话里强调这一点。老爸的意思我懂:你曾经挂过科,也没能力拿奖学金,在学校都不好好学习,需要多多提醒一下。
我想这话,只要是上大学的“你”,都听的很多了-来自家长,亲戚,老师……
这话没有错,我们当然得好好学习,教育的作用强大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键是很多时候父母或者老师所谓的“好好学习”太狭隘了。
他们觉得我们上大学就只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取得好的分数,尤其拿奖学金是“好好学习”的最好证明。
我挂科的那学期,放寒假回家,真是愧疚地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堂姐说,你作为一个学生,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怎么能挂科?我说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了。对于挂科这一点,我是做错了,再怎么不该挂科,我态度是有问题的,我承认是我太“洒脱”了~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高数是挂了,58分没及格。要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不会认真听讲。对我而言,会求导,懂边际思想就够了。我学不好数学,也不感兴趣,将来做什么工作我不知道,总之是不会怎么用到特别高深的数学的;学数学的时间和精力我可以花在学其他知识或提升能力的事情上。比如,阅读,写作或者跟室友一起去蹭讲座~
我之前写过文章,说我是半个学渣,属于平时不好好听讲,考前认真备考的类型。你也看到了这个事实:大学平时不好好上课,考试能考好,说明了什么?说明考核机制有问题,考核的不是能力。相对应的,一般老师也是为了最后的考试,需要让大多数人及格,所以老师平时没有很多时间来教你真正重要的有关能力的东西。
当然,也有很多不错的老师的,他们见识很广,分析起时事来也有自己好的思维方式和独到的见解;也有选择比较灵活的考核方式,而不是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比如,曾经的一门“购买行为分析”课,考核方式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出一个可行的话题,必须读完老师提供的《麦肯锡意识》和《麦肯锡方法》两本书才能做出老师认可的有结构的问卷,最后还要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统计数据,最后上交的是一沓纸的中英文报告。这样既减轻了死记硬背之苦,还有能力的提升。
国内很多大学采用灵活的有效的考核方式的少。当然让机制改变很难,但让自己改变很容易。为了适应,我们做学生的需要明白真正重要的东西-能力。“能力”这个词很虚,可以借用政治中的“软实力”,这里即是个人软实力。这年代,见多了鸡汤文,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不需要我说明软实力是什么,你就应该明白了:快速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包括与他人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及自我管理,时间管理)……
所以上课好好听讲,考试考个好成绩,对吗?对,也不对。对于专业的知识,你若以后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知识很重要,上课好好听讲也有必要。这是“知识”,但知识又是最容易获得的东西,不易获得的是能力。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这个课,很具有实用性,像“CIF”,“FOB”都是专业术语,专门指代交易中用的是哪种价格,包括哪几项成本,货物到哪装船等等。这些对于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知识。如果一个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他能力很强,学习知识快,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出众,与一个就知道学书本专业知识的乖乖学生一起竞争外贸岗位,后者更具有优势。
我说过,知识是容易获得的;所以本质上我想说,在大学我们需要把自己打造地具有可塑性。
“可塑性”,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器”可以理解为“工具”,不要像个工具,意即只懂一门太专业的知识;持同样见解的有前耶鲁大学校长,他说,如果我们大学把学生培养的很适应某个专业,那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看完这些,你应该懂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毕竟作为一个已经大三的学生,很多东西我也是想通看透了的,哈哈!
所以,能力怎么提高呢?
看书,写文章,分享知识,听优秀的讲座,与人交流辩论,参加有意义的学生活动……都可以;
再说,生活处处可学习。
你在路上碰到一个推销的,你可以想想这是营销4P中的“promotion”的人员促销。你可以想想他的推销有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地方或有什么不足。你可以分析,问自己“他的说服技巧怎么样?”生活中,经济学、心理学现象最普遍,你可以学以致用,用书上的或课本上的知识分析;
总结一下:“好好学习”方式不只一种,接收知识的途径很丰富,需要留心;同时,明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尤其是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书、写文章、实践……都可以提高能力。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好好学习”是个坑,但咱爸妈也不是想给我们挖个坑,他们只是不太懂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他们的见识局限于他们的那个读点书就会有出路的年代罢了。所以,一方面我们得体谅他们,另一方面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
END.
相关内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