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会经常进入同样的误区:
第一种,习惯性外包。
很多家长习惯性说:我没时间,我没有空……总想着学习找老师,吃饭去餐馆,特长找补习班……
却忘了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第二种,经验性伤害。
父母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学上有一个“镜像传递”效应,也就是李希贵校长常说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罗胖老师说,要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性情感能力很强的家长,为孩子做榜样,有点不现实。所以,接下来给大家一招非常好落地:“少行使权力,多使用规则。”
《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科维说过:“随波逐流会给家庭带来灾难。”
罗胖老师强调,“双减”以后,很多家长反而焦虑了,这就是随波逐流,是缺乏战略的表现。家庭有定力,孩子才安全;家庭有目标,孩子成长才健康。战就是方向,略就是舍弃。明确了方向,又知道了哪些肯定不去做,再加上长期主义精神,战略就浮出水面。
所以,家庭例会是我们新时代家庭最重要的课题。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比如家务分担规则、家庭阅读规则、家庭消费规则,等等。规则不要多,半年确立四五条,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上。请注意,这些规则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出现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人,而是回到规则,一起再来学习。
比如确定固定的日期,固定的议程,包括唱歌、主题分享、讲故事、吃冰淇淋、玩游戏。
可是我在实际操作环节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刚开始孩子小不容易统一主题,不愿意配合。听了老师建议,我自己反思三点:
第一,增加家庭会议的趣味性,比如说选择不同的地点来举办会议。像在周末野餐草地上举办家庭会议,或者在海边徒步之后举办,再或者爬山登顶后在山顶上举办。
第二,让孩子把家庭仪式当做一个沟通渠道。孩子平时有要求的时候,可能会说:“明天就开家庭会议了,你在会上提,我们一起讨论。”
第三,把家庭会议作为好消息、重要消息的发布渠道,比如零用钱涨钱通知,表姐要来共度暑假等等,这样的消息都在家庭会议上宣布。
为了让家庭会议的仪式感更强,设置了互相颁奖环节。比如“宽容他人奖”、“分担责任奖”、“自我管理奖”、“控制情绪奖”等等。
打造家庭文化的三点建议:一是采用跨文化沟通的方式,来提升家庭的包容性;二是对价值观进行排序,创造更有效的家庭文化;三是通过仪式来固化家庭文化,让它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当中。
其实,家庭文化不仅仅能增加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文化会自己生长,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也是长久的。在他们未来遇到挫折时,家庭文化会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他们渡过难关。
坚持这一招,你就会发现,孩子和你的社会性情感能力都会提升。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学校,你们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孩子不是成人,而是成长中的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