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横山惊魂》的艺术成就
1、抢婚──小说构思的核心
《大横山惊魂》中,情节的核心是“抢婚”,它为读者提供了新奇的情境,也使得小说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得到较好的展现。
在小说创作中,情境是一种情感场,它具有向四周扩散的情感效应,造成对读者的吸引和刺激,其主要特征:一是独特性,情境一般不截取于日常生活,多采纳于非常事件,同时具有正常的真实性,能够在读者内心发现根据,使情境带有新奇的氛围,引起读者未曾经历的兴奋;二是矛盾性,情境的本质是冲突,其强烈程度应是使读者感到惊愕无措,感到环境与适应的不和谐,从而产生悬念和相应的紧张程度;三是展示性,情境是向人物施加压力,压力愈大,反作用愈大,人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愈艰巨,也愈能充分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应该说,《大横山惊魂》“抢婚”这一情境的设置是具有独特性和矛盾性的,我觉得欠缺的是展示性,作品中无论是雷壳、还是雷果玉、蓝古里,作家都没有充分地展示压力下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创作中,要设置出强有力的情境需要技巧、灵感、机会和想象力。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考虑18个写作计划,绞尽脑汁寻找一个引人入胜、饶有趣味的情境,果戈理则公开向普希金索取情境。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并不缺乏日常素材的积累,只不过他们明白一个卓越的情境可以使无数普通的素材身价百倍。在小说创作中,构思情境有好多思路,比如强化具体困难、特殊组合、逻辑替代、角色替代等。《大横山惊魂》采用的是强化矛盾性质的方式,它叙述的是:三十年前主人公雷壳之父雷谷雨抢婚,降服了同姓结婚的蓝吉兆的新娘蓝玉花;三十年后,蓝吉兆的儿子蓝古里“盘本”,抢走了雷壳的新婚雷果玉。这一情境为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张力,使得一种显性的民族历史与隐性的神秘性的命运重叠,提示了生存中那些令人回味而又令人惊惧的瞬间,让这些富有意蕴的瞬间构成了畲民生存进程中持续而又尴尬的支点,显示着悲剧性的后果。
2、砍人──情节把握的入口
《大横山惊魂》出现的抢婚从小说提供的“公社搞水利大会战”等信息看,当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解放后濒于消失”的抢婚之所以重演,盖因三十年后抢婚者的儿子也犯了畲族人不能“同姓结婚”的禁忌,被 抢者的儿子的亲属朋友要“盘本”,抢婚也就势所难免地发生了。小说中这一因果脉络极为分明。可以明显看出,在艺术构思上,作家采用的是“性格──事件”的情节模式。
“性格──事件”的情节模式借助各种社会事件中所包含的冲突和转化构成情节,并在情节的行程中刻划富于个性特征的典型性格,在人物中寓托了对于现实的种种情感和思索,其艺术构思靠的是环环相扣的因果转化,作家可以循着因果的线索加以想象,从而使形象片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终至成为一个体系:比如,金钱使葛朗台六亲不认;热烈的爱情导致安娜家庭的破裂;一个女人在舞会中失落了一串假项链引来十年的还债生活;阿Q因造反走向断头台……。一套技巧往往意味着一套选取、感受和处理素材的法则,深究情节模式中的人物心理,我们会发现这类小说更多的揭示的是人物的欲望。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通过种种中介或显或隐的贮存于人们的性格中,也就构成了人物相应的思想、意志、情感、愿望,而后化为行动,使处于冲突中的人物性格得到较好的揭示。雷德和对于情节模式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在他的笔下,“抢婚”这一个欲望故事前后的隐秘心理的历史和现实被探究得充分而动人。雷壳一刀砍向蓝古里,使得整个故事急转直下,他的一系列为名声(或者其他?)纠缠的经历,畲族奇特的婚姻风俗的历史心理轨迹,在挥刀溅起的血泊中闪现,整个故事的意蕴在这里突现;前面看上去看似淡泊的叙事,其实是在制造极强的悬念。雷德和在这之前做足了铺张和酝酿,前面是曲曲折折,犹抱琵琶,随后的故事则是飞流直下,高潮迭起。雷壳砍向蓝古里的一刀,是人物性格表现的核心,透视这一刀,我们可以看透他复杂的心理世界(可惜小说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表现上还不够深入)。可以说,雷壳用爷爷留下来生锈的刀砍向蓝古里的两刀,将他对雷果玉的情欲、占有,对蓝古里的猜忌、愤恨,随同飞扬的血撒播得沸沸扬扬,也将他的生活为“名声”(?)扭曲,自行其是撕拉到极限。从“验你”到砍人,亦是从性到暴力的过程,它折射的是畲民的一种生活史,意指着畲民的生命不能逾越的盲区。
3、环境──小说解读的关键
《大横山惊魂》的环境描写集中在开头、结尾处,这些描写看似与“抢婚”的情节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是作家构思用心良苦之笔。雷德和创作这篇小说,用意不在表现奇风异俗,而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命运,表现畲族人的生存状况。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了闯大横山“是将脑袋拴在裤腰上赌博的营生”,渲染了大横山一带民风之刁蛮,这与后面叙写的抢婚这种落后之习俗,连同持刀砍人之类的野蛮凶悍,都表现了畲村急需注入文明的乳汁。小说结尾出现了造林播种的飞机撒播松籽,“有几粒落在血泊中”,“这些松籽是否长得特别旺盛呢?”是很有意蕴的描写,“国家要改造这一带的光头山,花了一笔巨款”,这就意味着国家撒播的文明种子,一定会改造这一带贫穷愚昧的生存状态,畲族人终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痛苦的蜕变,走向新生。
除了小说开头结尾的环境描写之外,小说中两处细节的描写也从侧面凸显了环境的变化。雷壳小时候沾了父亲“维护本族习俗的桂冠”,人家办酒席,“众人笑咪咪地给雷壳挟菜,转瞬,面前的碗也装满,碟也冒尖”,令他“小小的胸腔腾起一种优越感”,然而等到雷壳到镇上读初中,他竟因父亲抢婚被视为“毛毛虫”、“祸水”,“同学们总是像避瘟疫一样避开他”,以致“阿爸弥留之际,雷壳还戳痛他的心”,致其父亲抽搐断气,“死得极苦”。从村里到镇上,从受尊敬到受嘲弄,表现了畲族内外文明风气之迥异,即使如雷壳这样上过初中,受到开化的畲民,表面上也为父辈抢婚感到羞惭,但骨子里却依然愚昧不堪,当“祸事”临头之际,他不是通过正常的轨道去解决,当没有参与抢婚的“抢婚人”送回新娘,他不顾法律,也不念情爱,却挥起爷爷留下的锈蚀的刀砍向“抢婚者”。雷壳的母亲被抢后可以与素昧生平的抢婚者“如胶似膝地粘乎”,表明当年畲族人没有爱情的婚姻状况;而今,新婚雷果玉被抢后哭诉得当了几年兵的蓝生里感到“自己下作”,用扫帚“扫”开亲属的阻拦,送雷果玉回村,这多少表明畲族人开始有了情爱的追求。但雷壳一刀,却使得自己的新娘“甘愿奉伺”抢婚人,让自己吞下了愚昧凶蛮的苦果。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紧紧相连,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雷德和的艺术构思,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二、雷德和小说面临突破的几点思考
作为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畲族作家,雷德和的小说创作也面临着不断突破的问题。纵观他的小说,我以为,雷德和应该从目前较为得心应手的传统创作方式,向当代小说创作方式转变,适当地吸取当代小说创作艺术创新的成果,使自己的小说创作更有深度,也更具可读性。
关于当代小说艺术的创新,有人归纳为四点:一是小说艺术由故事为轴心演变为以人物为中心,人物不再是演绎故事,阐发某种概念的工具和符号了。而是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个性风貌和独立艺术价值的存在。二是情节趋向于淡化,削弱传奇色彩,加强抒情成分,使之更接近生活的本色。三是由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的封闭式故事情节逐渐减少了,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要内容,强化人物的主观内向性,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开放性、多元化,对传统的艺术手法作了大胆的突破。四是由单纯的外视点向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内视点转化。下面,结合《大横山惊魂》谈谈对雷德和小说创作方式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人物应当更多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一向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之分。圆形人物当然更有魅力,比如人物形象,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意志与欲望,清醒与幻觉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前后矛盾,双重人格,但内在却是和谐统一的,成为文学典型。扁平人物一般只选取一两种给人印象最深的,因而也是最鲜明的性格着力渲染,比如《大横山惊魂》中的雷壳性格鲁莽,雷德和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雷壳被污偷三十元钱流了泪,拳头攥出水来,听到有人非议雷果玉,发了疯,揍得那人趴倒在地上,被学校除了名。其他与所选取的性格特征不吻合的东西一律摒除。在中外优秀小说创作中,扁平人物也可以呈现斑驳缤纷的色彩,其前提是让人物经历“三面撞击”:即人物与自我灵魂的撞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撞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撞击。我以为,恰恰在这三点上,《大横山惊魂》表现得较为软弱:
人物与自我灵魂的撞击偏弱。雷壳拿着阿公生锈的刀去蓝村的路上只有那么一点犹豫:“你不想做第二十六个生日了”,而没有更多地表现他内心如沸的撞击。比如说“单枪匹马”去抢婚的蓝村,雷壳就没有丝毫的胆怯?如果说当被关一夜怒火中烧,意气之下还可以凭着一股蛮气上路的话,那么踏着冰碴,冒着寒风上山的他,应该不会仅仅是“魔鬼不容他想那么多”的粗莽,而没有多少顾忌地勇闯蓝村(相反,小说中写雷壳打趴同学被开除的那次“打”和后面雷壳砍向蓝古里的第二刀,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撞击,显得较为丰富)。进一步考究,我们还可以问,支持雷壳如此暴力行事的心理依据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盘本”,那就多少只是顾及情节和小说的意蕴;如果是“名声撑得圆”不圆,那又跟前面情节新婚夜的“验你”连不上。那么,除了这些之外,是否还有深藏内心深处的情欲,抑或是其他?换一句话说,雷壳一系列行为的性格依据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小说中写得不太分明,而且由于蓝古里、雷果玉的基本性格依据的模糊,我们很难理解蓝古里为何反对抢婚,当雷果刚被亲属抢进自己的房间却又绞自己的指头,清早却又用扫帚横扫亲属送回雷果玉?从雷果玉来说,她对雷壳到底有没爱,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这些都没有给雷壳造成什么压力,也就不利于雷壳性格的塑造。
在小说创作中,不仅要展示故事开始到故事结局的生活,因为这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过程,还要考虑人物从出生到现在之间发生的生活,因为这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过程,即性格的依据,它对于人物的动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刻划人物时应不断追问:你的人物的性别、年龄、住在何处(城市、农村?)在哪出生的?独生子还是有兄弟姐妹?曾经历过什么样的童年?他同父母的关系、性格如何?学生生活如何?结婚否?单身、丧偶、分居或离婚?如果结婚了,结婚多久,同谁结婚(青梅竹马的恋人,还是萍水相逢的情人)?是经历过长时间恋爱还是并没有恋爱过?还可以追问下去,比如他们是谁?是干什么的?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或生活方式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他们是否希望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他们希望做另一种工作吗?希望有另一种妻子,或希望自己是另一种人吗?独处时都做些什么?养宠物,还是集邮?还有更重要的,即要设计人物的观点,这是人物区别开来的极重要的一面,你的人物假如是当父母的,那么他做父母的观点是什么?学生的,政治家的,家庭主妇的,罪犯的,恐怖分子的,警察的,医生的,律师的,富人的,穷人的,思想开放的,保守的…… 观点肯定都不一样,当然你还可以问:他相信命运吗?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持什么观点?对婚姻呢?是否喜欢音乐(何种音乐)?平常对人是何种态度?高傲?卑下?消沉?热情?…… 总之,对人物知道得越多,创作的尺度就越宽,你就有了选择的余地,你可以选用这些性格特征的全部或部分,也可以不用,但知道了它们是什么,你创作人物时就有“底气”,就能保证你的人物具有个人的和独特的观点,并始终让人物以行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使之戏剧化、情趣化,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构成人物的过程,攫取人物的精神特点,随时化自我为“非我”,进入描写对象的“自我”。在《大横山惊魂》中,雷壳因为果玉与其他佛生子说笑,扇了果玉一巴掌,后来多次要求跟果玉“好”,那么是否还应该问问:他的要求“好”,是因为认识错误,还是因为自身条件差?(比如贫穷,比如鲁莽到女孩子害怕的地步……)是因为雷果玉美丽,还是跟她合得来,抑或是她的家境好,或者贪图她有个当党支书的父亲,再或者她有个堂兄在镇里当领导?是因为面子下不来,非要赌这口气,还是因为其他什么…… 这些好像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无关,其实关系极大。我们设想:如果雷果玉的父亲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村主任,镇综治副书记,雷壳是否还会举刀?我以为,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相当多,而性格核心的形成,是长期环境影响──民族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积淀的结果。各种性格元素的运动,受性格核心的制约,呈现出“单一的杂多”,“杂多”使得性格的表象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多样化、在环境、情境、态势的随机性的影响下,人物情感必然要表现出可变性、不稳定性。因此作家应该准确地把握好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描绘得越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才会愈丰满厚实,愈真实可信。
人物与人物的撞击失之简单化。在阅读《大横山惊魂》时,随着情节的发展中,我一直在想雷果玉见到雷壳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因为那一夜对雷果玉来说实在是大起大落的一夜,惊惧、疑惑、担心……,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而经历一夜折腾的雷果玉见到自己的丈夫言行,应该是她的性格、经历、情感、教育等等综合的表现。情节发展到这里,雷壳、雷果玉、蓝古里之间的性格撞击,应该相当丰富,(不应该更多地从情节高潮的角度去考虑)但由于雷果玉、蓝古里性格的相对模糊,或者说他们的性格没有得到更好的表现(比如新婚夜雷壳、雷果玉只有几句话,雷壳与蓝古里曾经在水利大会战中见过面,可惜没有一段小纠葛),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节的突转,主题的完成,当然还有畲族独特的风情──仇人相见,歌唱化解。换句话说,由于小说更多地考虑情节模式,戏剧性的冲突,多少有些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创作中,性格要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发展中又要显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刻划出人物性格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应当使人物之间产生联系,使人物的性格产生交流与碰撞。可以把人物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方向,一个点,使人物在这一点上着迷(比如小说三位主人公尤其是雷壳的着迷点是什么?是为名声而活?),由此引起情节发展,使人物之间产生联系,使他们的性格发生碰撞,人物就动起来了,情节就发展了,人物性格又在发展中得到新的表现。从艺术角度而言,小说中的人物总是起着互衬的作用的,往往是这个人物塑造成功了,那个人物也趋于成功,整个小说人物性格系统也显得生动而完整。因此,要注意写出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特点,有了这种差异与特点,人物之间的性格才有可能发生碰撞,情节发展与性格的深化才成为可能。
人物与环境的撞击有所削弱。《大横山惊魂》中社会大环境的表现是较为成功的,但在具体环境的叙写上,却有意无意将雷壳等三人置于“真空”状态。雷果玉被抢,旁人一概不知(单门独户离别家人有一箭之地,前前后后是黄土坡),蓝玉花为雷壳松绑后,也未惊动任何人,雷壳就上蓝村复仇去了。而雷壳并未到蓝村,恰好在路上遇到送雷果玉回村的蓝古里……,与具体环境绝缘,当然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免得旁逸斜出,节外生枝),但却使得人物性格被削弱。其实环境的改变对于人物性格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也给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展示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自然,人物的性格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物关系的变动,并对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强化人物内心世界。
雷德和的小说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上相对薄弱。他的小说通常将性格完成于事件之中,这就势必舍弃人物许多内心的秘密。实际上,如果将人物全部意识活动喻为一座海底冰山,那么行动所体现的心理动机不过是其中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从小说创作的优势看,小说的优势不在于完整地塑造人物,而在于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生活中的人物在表层方面比小说人物真切可靠,小说人物则在内部方面比生活中的人物真实亲切。生活中的人物心理仅有极少部分通过外部表情和行为呈现在我们面前,大部分意识和潜意识却永远不为外人所知。正因为这样,小说人物才有了它傲视影视人物和生活人物的资本。一些现代小说也逐渐演变为对心灵奥秘的揭示,沿着人物内心活动的秩序和历程组织各种形象片断,已成为小说中一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不去逼肖地摹绘现象的外在形态与过程,而是呈现它们在意识、情绪和感受屏幕中的印象,以人物内心秩序代替事件秩序,而要做到这一点,作家要把更多地看出决定人物的行为的精神状态,窥视他们的灵魂,要能看到周围人注意不到,常常连人物也意识不到的东西。要与人物站在同一个感情的起跑线上,产生与人物的同感。
在《大横山惊魂》中,雷德和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式的叙述方式,可以很方便地透视人物的心理,但我们在小说看到的仅仅是雷壳的有限度的(指与情节有关的,与人物性格深层次的心理描写较为欠缺)心理描写。雷果玉、蓝古里的心理则没有描写。如果说雷果玉还可以通过她的言行多少窥视一些她的心灵世界的话,那么蓝古里的心灵世界就是一片盲区。内心世界的挖掘力度的薄弱,直接影响了人物性格的刻划,影响了小说艺术的成就。我想,假如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按照每一个人自身的性格逻辑,写出他们在特定环境和势态下的各种活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雷德和的小说应该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关于视角的选择与小说的艺术构思。
一篇小说,要写得有个性,有特色,有光彩,有艺术深度,常常跟作家选择的审美视角有密切的关系。作家对生活的艺术穿透力和表现力,总是与作家探寻生活的审美视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审美视角从实质看,即作家对生活的艺术发现,因此,视角的独特性、艺术的深刻性、作家的创造性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大横山惊魂》的视角选择了雷壳,但我以为,若能改变一下视角,这篇小说或许也会给人一种惊喜。在《大横山惊魂》中,选择的视角很多,比如从蓝古里的视角(即将叙述角度转到蓝古里身上)来表现,是否可以更深层次地表现小说“抢婚”的意蕴?对于蓝古里来说,父亲之妻(不是他的母亲)被抢,对雷果玉也很动心(绞小指头可见),当过兵见过世面(这一点很重要)与畲族的陋习,还有在亲属的怂恿之下…… 或许他还懂得雷壳家或雷村的凶悍,他的选择更为艰难,人物关系也很复杂,那么从蓝古里的视角来写是否更能见出人性的深度?当然还有雷壳母亲蓝玉花、雷壳父亲雷谷雨的视角(假如雷谷雨未死,抢别人的新娘,自己的儿媳被抢,探究之,那是怎样一种心灵奇观?),假如蓝古里有个妹妹,也正在同姓恋,那么是否可以她的视角来写?还有蓝古里之父的视角。我想,重点说说在“抢婚”情节不变的前提下,较为容易被人忽略的两个视角,一个是雷村人或蓝村人的视角,一个是雷果玉的视角。
雷村人或蓝村人的视角。运用这个审美视角,“抢婚”事件就要推移到背景上去,这样一种视角,不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但却透彻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抢婚”不作为叙述的主线,让雷村或蓝村人“跳”出来表演一番,把村里各个阶层的人对“抢婚”事件的反映,包括语言、神情、动作这些外部的东西,也包括他们内心世界中思想、观点、看法,甚至他们模糊的、混乱的、非现实的却又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的复杂背景的非理性非逻辑的东西,揭示这三者之间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是否可以比“抢婚”显得更有深度?或许,透视其中的会有“男女大防”的伦理道德观念,窃窃私语,传播小道消息的庸俗心理;投井下石,发泄私愤的险恶用心,玩弄小技俩,阴阳两面人的可鄙心态…… 每个人都在内外交叉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网络(包括物质的、社会的、自然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的)中去碰撞,让人物自己感觉,自己思考,自己行动,把审美的视角融化在人物的“自我”之中,让他们作自我暴露,艺术的内涵或许更为丰富。
雷果玉的视角。《大横山惊魂》中雷果玉是仅次于雷壳的角色,但我以为,小说对她性格的挖掘应该更为充分些。初中毕业的她是否憧憬过“被爱”(是“被爱”,而不一定是“爱情”)?她对雷壳父的抢婚是什么态度?她回村后务农吗?她人是否长得漂亮?很多佛生子追她么?她为何毕业回来就跟雷壳“好”上了?是什么让她赞赏雷壳了?是雷壳的家境好,还是雷壳的身材魁梧,特别能干活,或者是特别讲义气,有男子汉气概?雷壳甩她一巴掌,雷果玉为何要“断情”,后来又和好,她是怎么想的?经历一夜“被抢”,蓝古里绞小指头等情境的她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我以为,从雷果玉的视角探寻,“抢婚”折射出来的意蕴更为丰富。因为一般来说,性爱对于男性来说意味着“占有”,从肉体与作为财产的价值开始到情感的占有,这是男性文化的特点;而对女性来说,性爱是一种投入,从肉体、情感到全部生活理想的投入,这是女性处在男性文化中所面对的命运。性爱的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具体落到畲村里初中毕业的“这一个”的蓝果玉,他是在寻求对等、投入的性爱,即真正的被爱呢?还是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呢?她是“高估婚姻”,还是“低估婚姻”的女孩?经历过“抢婚”一系列猝不及防的风波后,雷果玉的情感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她有怎样的心灵奇观?她今后的路怎么走?这对于一个身处畲村这个特定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宗教迷信、地域观念、风土人情环境中的弱女子来说,她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关节点上有太多太多的艰难的抉择,有太多太多的困惑、痛苦、无奈……,如果把笔触深入、细致、透彻地伸进她的内心深处,表现她潜意识与自觉意识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冲突,那么同样是“抢婚”风波,小说的艺术品味是否会更独特别致,也更深刻些?
从叙述角度看,任何一部小说至少有三种人可能作为叙述人:一是作者本人,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或某几个人物。作家究竟选择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小说所呈现的画面和展示的思想意义,就有很大的出入。雷德和的小说基本上用的是作者本人叙述的方式,那么,从突破的角度看,是否可尝试将叙述角度转移到某个人物,甚至在一篇小说中设置两个以上的叙述角度,舍弃事件本身的节奏和统一性,以换取众多人物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现。
当然,对雷德和这样一个有定评的作家,他有他的艺术追求;我的这些意见都是不成熟的。如何进一步突破自己,雷德和会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予以变通,他的小说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艺术享受。我们热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