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秋天的?怀念什么?秋天是史铁生刚开始坐轮椅的日子,原本青春活力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他的母亲在秋天去世,他在秋天懂得了母亲说的“好好儿活”。他怀念的是他母亲,是他母亲对他的爱,是他母亲告诉他的人生道理“好好儿活”,这里面带着一丝的悔恨和不断的成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七年之后的回忆,言语中已带有愧疚)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两个望着连用,比一个望着效果要好,因为这样的话,“我”在望的过程中,就有思考在其中了,“我”与大雁对比,命运如此不公,“我”如何能平复情绪?望向天空,那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我”不甘心如此过下去,但是却又被命运击倒。春天,大雁,万物都将生机勃勃,而“我”的人生却进入了低谷),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的反应可以理解);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两个听着连用也很有匠心,将当时“我”的痛苦心理给讲述出来了,作者并没有完全的自暴自弃,还是想用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来缓解自己糟糕的情绪,但是,失败了。),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偷偷地”“悄悄地”,首先是作者当时的状态能否有心情注意到其他事物,除了他自己,当时的作者没有注意到其他,这是多年后回忆时写出来的。而且“偷偷地”听又如何知道呢?虽然是作者的想象,但是,完全符合母亲的形象,因为后面有母亲“眼睛红红的”,母亲是关心儿子的,出去是想让儿子好好释放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但是又怕儿子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又“偷偷地”听“我”的动静)眼边红红的(母亲的哭是多么的正常啊,母亲只能哭啊,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自己的儿子走出生命的低谷,这条路只能儿子自己走出来,母亲除了爱,什么也不能给予),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那雁阵和甜美歌声尚且抚平不了儿子的心,何况花呢?母亲想让儿子出去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儿子不要陷在自己的痛苦中)。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喜欢花比不过爱儿子,儿子无比重要)。“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面对命运的不公,“我”还走不出痛苦的阴影,我虽然没有自暴自弃,但是,我却还没有学会走出阴影)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选择不活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双腿已经瘫痪,“我”摔东西为何是“悄悄地”出去,“我”“捶打”双腿为何又如此激动,这是否应该理解为一种爱,母亲可以受苦,东西可以不要,但是儿子的身体已经不能经受一丝一毫的损害了)忍住哭声(“忍”,母亲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好好活)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告诉儿子,还有母亲陪着你,一句简单的“好好儿活”,却真的是不简单,母亲在这里面寄寓了多少希望,隐含了多少感情,说出来的却只是简单地一句话,没有提那么多的要求,天下的父母在孩子遇到这种状况时,什么要求也不会再提了,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活下来,好好活,这有时候却是最难达到的要求,什么才是好好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母亲的病比我严重,受的苦并不比我少,母亲的苦不仅有来自于自己的病痛,也有来自于为儿子瘫痪担心的痛苦,“我”多年回忆已带有无尽的愧疚和反省)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如果再加一个“看着”,是不是又要摔东西?此时的“我”已经有所好转了,为什么?因为“我”看到的事物跟我一样都是在败落,“我”开始从病痛中走出来了,只是并未完全走出来。)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那怕儿子再作出伤害自己事的心还有,可是这里的“档”是挡不住的,):“北海的菊花开了(最开始是“花”,最后又说到了“菊花”,“我”此时已经选择了坚强),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央求”,儿子的回答是真正走出了阴影的回答,还是为了母亲而做出的回答?也许两者都有)“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担忧,母亲的爱,有时候真得让儿子觉得是负担,儿子理解的简单,儿子不会理解母亲反应的,但是“我”能把多年前自己的粗暴的回应写下来已经是愧疚了)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这一段有好几处表现母亲的高兴,“喜出望外”“高兴”“笑”,还有那不安的动作。回忆“我”的小时候,是多么想让我恢复过去那个快乐纯真的样子,只是又不小心触到了我的痛苦)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一有痛苦便出去,一个人默默忍受)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母亲或许是因为“我”的改变而激动,身体却承受不了,母亲的使命完成了,对于自己的痛苦,可以不在那么忍受了。)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怀念啊,怀念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在死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艰难)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他们要好好活,母亲到死也放心不下她的孩子。)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从最开始的不愿出去,到后来打算出去却因为母亲病逝未成行,第三次终于和妹妹出去看到了菊花,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和妹妹终于理解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菊花开在百花败后,这是菊花的生命,这也正应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即使生命遭受磨难,你可以选择去积极面对它)。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总评:在自己瘫痪多年,母亲去世多年,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明白了“好好活”后,写下了这篇《秋天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没多少爱可以重来。怀着对母爱的理解,怀着愧疚,写下的这篇散文,很有波澜,很有设计感。题目“秋天的怀念”,作者的人生是处在秋天的,秋天是人生一个圆满的阶段,没有了春意盎然,却也没有寒冬凛凛,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精神成长的季节。作者在怀念什么?怀念母亲给他的爱,教给他的“好好活”。
三次有关“看花”的描述,第一次是在春天,作者暴躁地拒绝了母亲的提议,第二次是在秋天,作者答应了母亲的提议,却因为母亲去世而未能成行,第三次是在秋天,作者和妹妹去看了菊花。只有在第三次,作者才真正理解了“好好活”,面对命运的捉弄,只有去绽放自己,去爱,去奉献,去创造,那才是真正的活出了价值。
作者和母亲,同时面对着人生的不幸,作者接受不了命运的捉弄而暴怒无常,意志极其消沉。作者的母亲,面对着绝症,不仅在儿子面前忍受了病痛带给她的痛苦,还要承受儿子对他自己的折磨,更要给儿子作出好好活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