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与孩子约好了接的时间和地点,后来因为我的迟到和手机出现了问题,没能按时见面,电话也联系不上,导致了在和孩子见面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眼睛是红的,像是哭过了。
说实话,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
看到这样,我自责的问了娃一句:“是因为妈妈来晚了,你哭了,对吗?”孩子微微的抽泣着,轻轻的点点头上了车。
一边走一边向孩子解释刚才我自己的情况,孩子虽然没有回复,我知道她理解妈妈。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又开口询问了运动会的情况,这算是打开了孩子的话匣,边说着又伤心的哭了起来,越说越伤感,说了一路哭了一路,顺着孩子说的内容,我就同情她,理解她,顺着孩子的情感,让她充分的发泄出来,原来刚才那哭,并不是因为妈妈来晚了,而是因为这一次运动会上的境遇。
当天晚上我刚好认知了一个新词:知彼解己。结合下午与孩子对话的情景和沟通的状态,我觉得自己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舒缓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同样理解了妈妈,认同妈妈对她的开导。
第二天带小宝乘车返回小城,来到楼梯口,看见小哥哥的三轮车,很兴奋的看着车子想下去骑一骑,我装作没看见她的状态,带着她上了楼,娃小有失望,但是也没有做出什么语言肢体上的反应。
半小时后再次下楼,娃认准了这次一定会坐上三轮车,谁知我抱着她就上了朋友的车子,这时候小宝崩溃了,小小的内心原本想着下楼是可以坐车子的,谁知就被“挟持”上了车。在车上哭了出来,伤心的流出了眼泪,这可是少有的情况,透过肢体语言,我明白,娃就是想坐一会儿那个车,而我们又急着出去和朋友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对她不理睬是肯定不行的,边走我就边安抚她,把情况跟她讲清楚,而不是一直说不哭啦,不哭啦!
娃听到事情的一个基本状况,自己内心有了一个认知,很快就不哭了,饭后回来的路上,我就问娃:我们回家到楼下坐小哥哥的车,你开心吗?首先肯定一个事实,可以坐那个车,其次坐那个车是什么心理感受。那小耳朵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心乐开了花,高兴写在脸上。到了楼下急急的就跑到了车子边:上上,上上……
顺着孩子的内心带孩子,不压制孩子,不给孩子提前设定做事的路线,孩子在长大,妈妈也在成长。
前两天院子里的两个阿姨说我的孩子听话,其实我的内心里是不认同这个观点。
我希望孩子从小就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愿望和能力。
遇到一件事情不给孩子支招,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给孩子机会和时间去思考自己要怎么做,往往孩子做出的决定和行动是令大人非常满意的。
知彼,在先。
解己,在后。
做到知彼解己,就要移情聆听,把心放在对方的身上,先感受到她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再聆听,这是一种技能,一种态度,也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你只有理解了孩子,孩子感到被理解,做出来的事情就是你希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