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这是我很欣赏的一名大学马原老师奉为圭臬的话,也是给我很大触动的金玉良言。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独特的行为方式互相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要么直截了当因果相连,要么兜兜转转蝴蝶效应。如果持不可知论,世界将永存混沌。系统总是比看上去复杂,但是其中玄妙又遵循因果。依照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系统的行为总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很多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系统性问题,是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的行为特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有正视并承认这一点才有重塑系统的勇气和可能。
系统结构是不胜枚举的,但是我们总可以抽象出模式(系统基模 archetypes)提取特征。不论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只要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都是好的理论。在分析过程中,使用还原论分解系统的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放回原位,互相关联起来,组合勾画出系统的反馈回路。从整体论的视角重塑系统,思考反馈回路又会产生怎样的行为。系统思考的研究者将特定的、会引发特定行为的系统结构成为系统基模,常见的8种系统基模陷阱分别是政策阻力、公地悲剧、目标侵蚀、竞争升级、富者愈富、转嫁负担、规避规则和目标错位。
可我们不禁想问:系统思考究竟是什么?要回答上面的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系统是什么。系统是一组相关联的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相互影响。系统可能会受到外力的影响,对此产生的反馈方式就是系统的特征。
系统思考的观察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解释系统的方式。就像康德说的,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生存的,不同的观察方式或许可以突破这一层有色眼镜,使用投影的方式在多个维度综合塑造起系统的真实模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视角是相互矛盾的,那样我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认知是多么有限,这个世界是多么伟大、在有限的生命中充满怎样无限的可能。
从还原论的视角认知的世界是由基本要素构成的,但是系统思考则不同。它的基本理论是,系统由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组成。一支笔是系统,它的组成要素有笔芯、油墨、笔筒和笔头。笔筒套着笔芯,笔芯镶着笔头,油墨会沿着笔芯和笔头流淌,这就是连接。一支笔的功能可能是写字或画画,然而这些功能是很难从系统内部联想到的,必须让一只手攥住它运作起来,让油墨勾连出运动的线条,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才能观测出实际的功能。有时候,系统的要素是显而易见的,总能应需要分解,但是分解的粒度却是极难把握的,再加上要素可能是无形的,那么就极有可能找不出所有的要素。这个时候,把注意力转向连接则是更为明智和恰当的选择。系统连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物质流、信息流,准入条件或约束规则,交易、交谈。在现实中,连接多表现在系列动作上,球员之间更加信任、老师给学生打分等等。如果系统中的连接发生改变,系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后表现出的行为和原来的行为大相径庭。而犹胜这个的,便是系统的目标或者功能发生改变。因为系统有自组织的特点,目标发生的改变会强制系统内部要素应激,最终会导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令人咂舌的行为。
当我们理解系统不仅仅是要素的集合,而且包含内在连接和功能或目标了之后。接下来就得接受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这一事实。存量是所有系统的基础,存量是任何时候都能观察、感知、计数和测量的系统要素。存量是对系统中变化量的一种历史记录。那么也就是说存量总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而使存量发生变化的就是流量,流量可以看做瞬时的存量。一旦这样理解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动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存量的改变决定了系统的动态变化速度,也让系统具备了延迟性的特点——在任何环境下,系统都不会马上受影响;即使想要改变系统的行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它缓慢生效。对存量的改变是通过控制流量做到的。进入的流量大于出去的流量,系统的存量就会增加;反之,会减少;最理想的情况是存量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系统的行为,就需要找到系统流量的控制点,促进或者削弱控制点(手段),以此达成我们想要系统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者趋势。
系统根据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存量和多存量系统。单存量系统因为只有一个存量,控制点数量较少,系统内在连接较少,所以控制起来不是太难。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客观规律的约束,造成流量的不恒定,系统最终态或多或少会偏离预定的值。而复杂的多存量系统,则会因为存量之间会相互施加对控制点(包括自己的控制点)的影响,变得错综复杂,难以理出头绪。所以更好的梳理方式是观察现在系统结构包含哪些行为,以及触发这些行为的条件。这有点类似知果索因的探究方式:行为就是对控制点施加的影响,而条件则是改变存量的外在表现。比如喝咖啡这样的行为。触发这个行为的条件是我困了。困了是体内能量低于正常水平的外在表现。而能量在这里可以看做存量。
系统思考的3大特征
承认系统是美的,这是我们研究系统的动力。假如一个系统整体是良好的,那么每个部分都是好的。
系统具有适应力(Resilience)的特征。适应力指的是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下保持自身存在和运作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脆弱性或刚性。或者用KK的话说,适应力就是反脆弱性。面对周遭环境的不确定性,系统会表现出短期振荡、阶段性发作和周期性兴衰,适应力会参与其中让系统振荡收敛,复原。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适应力是很难被察觉到的,而系统的稳定程度则比较容易统计出来。适应力在系统超出限度,调节回路被破坏,要素被分解的情况下才能被观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系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指标,也要考虑到极端情况下,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系统的适应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多个调节回路共同影响之下出现的结果。而且复杂的系统一般都有元调节回路(meta-resilience),甚至是元元调节回路(metameta-resilience),这就让系统具备了很强的自组织能力。
系统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自组织(Self-orgnization)。自组织指的是系统让自己更为复杂化的能力。自组织往往伴随着被扼杀的动作,主要原因是自组织具有不可预料的特质,引导系统发展出全新的行为模式和系统结构。面对可能的不确定性,现在的人们会感到恐慌,其结果采取打压的态度。但是庆幸的是适应力和自组织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不可能被消灭。和适应力类似,可能是很多简单的规则逐步产生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的。比如,现实中的雪花分形,还有生命游戏(game of life)。
系统的第三个特征是层次性(Hierarchy)。层次性指的是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包含和生成的关系。子系统能够维持自身,并发挥一定的功能,并服务于一个更大系统的需求,而更大的系统负责调节和强化各个子系统的运作,那么就可以产生并保持相对稳定、有适应力和效率的结构。系统的层次性一般是自下而上进化的,上层的目的是服务于下层的目的,而不是牺牲多数人的目的以维护少数人的目的。层次结构要求整体优化,不能让某个子系统的目的占据上风,也不能有太多中央控制。这就意味着层次结构必须平衡整体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
系统思考的6大障碍
- 别被表象迷惑
不要太关注事件本身,而是得关注系统的长期行为趋势,和触发这些行为的条件,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梳理出系统结构。而系统结构是行为的根源。 - 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线性系统可以被模块化,但是非线性系统通常是不可解、不可拆分的。非线性关系之间的相对优势发生改变,会导致不同回路的主导地位发生改变,导致千奇百怪存量的改变。 - 恰当地定义边界
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系统。所以边界的划分也应该依据我们的需求和目的。过窄导致对影响因素分析不足,而过宽要致使信息噪声过大,反而难以找出关键要素。 - 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它会限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而且限制本身还是动态的,系统也可能是自身的限制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找到限制或约束力最大的因素是系统得以生存的基础。可能我们从来没让系统进化的更好,只是不断地打破限制因素,系统自己的特征决定了进化方向。 -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系统中的延迟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处理问题,一定的预见性必不可少。不然会错过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 - 有限理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知道了全部信息,我们也无法做出完全合理的决策。只有快速构建反馈,可视化结果,让人知道做了决策之后的后果,行为就能发生转变。
系统思考的8大陷阱
- 政策阻力
其中政策阻力表现的是哪儿不痛快堵哪里,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 -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表现在对公有资源的滥用,由于个体遭受的损失由全体承担。 - 目标侵蚀
目标侵蚀是说关注在系统的坏的表现上,产生降低目标、减少修正行为进而加剧的恶性循环。 - 竞争升级
竞争升级就是囚徒困境中的先发制人策略的概述,直到一方退出或者资源耗竭为止。 - 富者愈富
富者愈富指的是为富不仁的道理,富人会刻意不去承担责任。 - 转嫁负担
转嫁负担是指上瘾行为,依赖外部干预者,而导致系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弱。 - 规避规则
规避规则是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目标错位
而目标错误最严重,在错误的目标下,任何回路都只会导致无用的结果。
改变系统的12杠杆点
- 数字
关注系统参数是一种低效的杠杆点,可能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看来不起决定性作用。 - 缓冲器
存量意味着系统比较稳定,但是换个角度看,也可能是一种浪费。而且因为是物理实体,通常不易调节。 - 存量-流量结构
类似于缓冲器。不过这是系统的内在结构(不仅包含存量),因为是物理实体调节起来不太容易。 - 时间延迟
承认系统具有延迟的特点,时间延迟无法消除,也就要求我们顺势而为,配合系统的改变节拍, 放慢增长速度。 - 调节回路
为了改善系统的自我矫正能力,需要增强调节回路的力量。比如: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 增强回路
减少增强回路的产生成果,可能是更加有力的杠杆点。 - 信息流
从人心的角度看,人们避免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信息流的缺失是系统功能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恢复信息流,是比重建系统结构更加经济的方式。 - 系统规则
系统的规则会让系统的行为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规则倾向于维护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减少了来自其他人的反馈,就会触发“富者愈富” 的陷阱,导致自我毁灭。 - 自组织
自组织是进化的机制,而它需要一些原材料,即多样性。消除了多样性,世界将会陷入灾难。 - 目标
很多人身处系统之中,也无法得知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目标是一个高杠杆点,而它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让自己无限增长。那就需要一个更大的系统把维持平衡作为自己的目标。 - 社会范式
社会公认的观念就是社会范式,这些观念不需要特地强调就能被人所认同。改变社会范式的难度是巨大的,但是你可以积极接触那些拥抱新范式的人,参与宣传当中,避免接触反对这些新范式的人。而且,往往在构建系统模型的时候更容易改变范式,因为你跳出了系统本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了。 - 超越范式
意识到范式也是人类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模型罢了。不要纠结真理是否存在,假设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是错的,为了完成目标,只要去选择合适的手段就好了。
系统的15大生存法则
- 跟上系统的节拍
先去了解系统的真实状况,让事实说话,然后用系统性思考动态地分析问题。 -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用科学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心智模式,包括价值观。 -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信息是系统运作的重要连接 ,控制信息甚至就是控制了整个系统。比如:政治家办报。 - 谨慎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只有可以被谈论了,那东西才会火(发展),比如:微服务。 - 关注重要的,而不总是可以衡量的
容易衡量的东西一般不会被忘记;但是不容易衡量的东西,比如:质量、幸福感等等就很容易被遗漏,如果设计时不去考虑这些,人们就不会关注,更不会改进。 - 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把学习融入管理当中,构建调整回路的回路。 - 追求整体利益
铭记层级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于底层的。不要过度放大任何部分的重要性。 - 聆听系统的智慧
存在的系统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发挥它现有的自我运行的力量和结构是最好的方式。 - 界定系统的职责
职责不是功能。也不是软件设计方法中单一职责表达的变化。职责就是责任,怎么增强系统的内在责任,就必须让每次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很快看到后果,意识到结果的严重程度,这才是优化决策最直接的方式。 -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不要假装自己是专家,虚张声势是无法改进自己的方式,因为它只能隐藏问题。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假装自己知晓一切,还是应该“拥抱失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搜索、使用和分享“我们到底在哪里失误了”这样的信息。 - 庆祝复杂性
这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系统的复杂性从来不是问题,没有谁可以控制它,它恰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条件,所以这个世界才如此异彩纷呈。正如土地理论(Land ethic)所说“当某件事情倾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自然之美,它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鼓励自组织、无序、变异和多样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 扩展时间的范围
学习过去的经验,面向未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不然会很快会崩溃。 - 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系统思考要求“跨领域”思考,正如区块链技术融合分布式原理、加密学理论、博弈论中的理性经济人那样,跨领域的思考模式会产生颠覆性的发明。 - 扩大关切的范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系统是孤立存在的。你关切的东西,不应该仅仅是自己。“各扫自己门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是短视的表现。 - 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世界上充斥着奇葩猎奇的新闻,因为这些新闻是大都涉及偏离现有的社会范式的故事,人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坏消息总是更容易相信些,这些坏消息成为了“目标侵蚀”的佐证,从而很轻易地丧失自己自幼学习的普世价值观,转而“同流合污”。
系统思考的方式能引导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这已经是莫大的帮助了。至于做或者不做,这是个人的选择权利,在人类精神的系统关照下,我们应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