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升职加薪。当大官,挣大钱,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欲望。
不过,职场人一旦升到了管理岗位,就难免遇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你听不到真话了。手下人出于各种心理,不愿意说领导不爱听的话,大家一开口,就是奉承你、顺从你、讨好你。
二、背后总有人在说你闲话。职场就是个小社会,一旦你当了领导,就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妒忌你的人、讨厌你的人、仇视你的人、和你意见不同的人都会有,他们在背后嚼舌头,再正常不过了。
三、你听不进不同意见了。人当了领导,心中难免骄傲。一骄傲,就会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做什么都是对的,遇到事情就不爱听不同意见了。
因为这三个难题,人一旦在职场爬到高位,就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听不到真话,总被人议论,自己因为骄傲变得一意孤行。
如果被这种感觉影响工作,想要成事就难了。
如何克服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影响呢?曾国藩的三句话,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句,“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意思是要守住内心分寸,有定见,在这个基础上,再广泛地听取、考量他人的意见。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内持定见”就是恢复社会秩序,让国家回到传统儒学的轨道上。当时,曾国藩面临很多诱惑,比如刚组建湘军时,有人劝他学学别人,别那么认真,摆摆样子,混个高官就完事了;平定太平天国后,又有人劝他趁实力强大,自己当皇帝。但曾国藩没有听这些建议,因为他有自己的“定见”,这些建议不符合他的人生追求。
但如果一些建议和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或者是有利的,那曾国藩是很欢迎的。有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对曾国藩的一些军事部署不太满意,写信批评他。曾国藩看完信后,对弟弟大加赞赏。他说,自己官太高、权太大,常常为听不到不同意见而焦虑。有这样一个耿直的兄弟,那自己就能少犯很多错误,避免很多灾难。
第二句,“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详”。意思是遇到别人的心思和自己不同时,不去多想;遇到别人说自己闲话时,装作糊涂。
职场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可能不同。人的想法受到教育、家庭、境遇等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当领导的不要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也不要妄图在每件事情上达成共识,因为根本做不到。
所以曾国藩说用“忘机”来消除“众机”。改变不了大家的想法,就索性忘掉大家的想法,你可以有私心,你的三观可以和我的不同,但大家只要能在一起干事就行了。
曾国藩一生对自己要求很高,不贪污不敛财,但他对属下贪污敛财的做法,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他属下的大将鲍超,平时克扣军饷,打仗纵兵抢掠,曾国藩都不怎么管。为什么?因为鲍超是个粗人,他的三观不可能和要做圣贤的曾国藩一致,所以曾国藩索性不去管他,只要鲍超能打仗,能帮助曾国藩实现人生目标,也就行了。
职场之中,只要你想干一番事业,难免有人说闲话。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躲在屏幕后面,什么都敢说,负面的、武断的、莫须有的……这种风气也弥漫到了现实生活中,风言风语,没有尽头。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每句闲话你都要和别人辩论一番,那大概也没时间干正事了。
所以曾国藩说,得学会“懵懂”,用流行语说叫“难得糊涂”,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曾国藩在上任直隶总督时,途径一个客栈,有人在墙上写了诗,说曾国藩“杀人无数,救民无法”。部下大怒,建议曾国藩把写诗之人抓捕下狱。曾国藩微微一笑,说当今国家为多事之秋,正事都办不完呢,谁还在乎别人几句闲话呢?
第三句,“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闲话而影响自己的心态;后半句说的是职场的用人之道,只要这个人有水平、能成事,有缺点也要使用。
曾国藩的这个用人之道和曹操差不多,只要有才能我就用你,不管你私德好不好。
这一点在曾国藩对待左宗棠的态度上深有体现。
左宗棠早年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屡次向朝廷举荐他,对他有“知遇之恩”。后来左宗棠功劳大了,官位高了,渐渐觉得自己是“晚清第一人”,而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曾国藩,所以总在别人面前说曾国藩的坏话,以贬低曾国藩来抬高自己。
按照常理来说,这种人就不应该再搭理。但曾国藩考虑问题是从大局出发,是从能不能成事出发,后来清朝边疆危机,曾国藩极力推荐左宗棠去收复新疆,让左宗棠又一次立了大功。
曾国藩的这种用人态度让左宗棠也深为感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写了挽联,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所以,从曾国藩的成功经验看,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升到管理岗位,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内心有定见,人生有追求,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听取别人的建议;
第二,不求别人和自己想法一致,只求大家能一起成事;不求别人背后不说闲话,自己学会“难得糊涂”;
第三,用人之道上不拘小节,以能不能成事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