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著名的双系统理论——快系统和慢系统。
快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人脑中的快速反应机制,也就是本能,包括你的直觉、你的第一反应。
尽管快系统看上去不需要动脑,很轻松,但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
当你的能力不够强大时,你用快系统去施展能力,往往会翻车。
以写作为例,当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新手阶段,不要想着出口成章,一下写出七八百字甚至一两千字。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积累和训练,直接上高强度,只会写出来垃圾,从而影响自己的信心。
与之相对,慢系统则注重深度思考。
比起快系统,它更加理性、严谨,不会那么“莽撞”。
但相对地,慢系统比较耗时、费脑。
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用慢系统去思考问题。因此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做决策时,大脑往往将控制权交给快系统。
还是以写作为例,你想写好一篇文章,就需要先思考一系列问题:
我这个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我这个文章以什么逻辑架构写最合适?
文章素材用哪些更好?
情境导入选择什么热点合适?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篇幅多少比较好?
……
思考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慢系统在发挥作用。
尽管耗时,但最终出来的结果一定会比直接用快系统更好。
通过描述,可能有人会觉得慢系统一定就比快系统好,但实际上并不是。
两个系统同样重要,慢系统适合磨基础,快系统适合价值输出。
在有些情况下,快系统更能体现出你的能力。
如果你考过了驾照,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
刚开车上路时,你遇到一些交通路况,大脑会不断回忆当时理论考试的知识点和教练让你记的那些参考点。
尽管这样更安全,对于新人来说也很正常,但对于整个道路的通行效率而言,你就造成了阻碍了。
你为了安全开得很慢,但后面的车也会不耐烦,不断鸣笛,从而对你施加更多的干扰。
但随着你开车里程数的增加,越来越熟练,你不需要再刻意想那些知识点了,而是遇到特殊路况,大脑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做出反应。
该刹车的立马刹车,该变道的立马变道。
也就是说,你的驾驶技术,已经被大脑归入了快系统范畴了,很明显获得了提高。
在很多领域,拉开人之间差距的,往往就是快系统。
但这个快系统,一定来源于慢系统的积累。
或者换一个说法:刻意练习。
再说一个我的故事吧。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从小数学就比较好,特别擅长计算力。
尽管没有学习过珠心算,但我仍然能在5秒钟之内口算出228×54的结果:12312。
其实,我的算法很基础也很笨拙,就是使用乘法分配律:
第一步,先分解因式:228×54=228×(50+4)=228×50+228×4。
第二步,快速计算。凡是乘50的,相当于乘100再除以2。先算除法,最后尾数加两个0。因此228×50=228÷2×100=11400。
第三步,再次使用乘法分配律。分解因式:228×4=200×4+28×4=800+112=912。(对我来说,28×4这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都是口算级别的)
第四步,加总结果11400+912=12312。
这四行过程,就是我的大脑在使用慢系统进行解析。
别看过程写了四行,但在快系统中,这些过程就是几秒钟的事。
一些常用的数和特殊数,可能还会更快。
这就是因为我的计算能力从最早的慢系统范畴逐步过渡到了快系统范畴。
当别人刚掏出手机准备打开计算器时,我已经报出答案了。
而这唯一的心法很简单:提高熟练度。
小学时我基本上平均每天一张口算题,中学时又偏科数学,大学时考研又保持了数学题感,毕业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资料分析题又保持了计算能力。
可以说,计算力,已经成了我的本能,我不需要再刻意用慢系统去施展。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给你的学习成长带来一点启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