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看完<夜行者>准备在豆瓣上标注的时候,才发现这恰巧是我“看过”的第1000部影视作品,距离标注的第一部“看过”已经接近 11年了。人类天生对于规整的数字有追求,当这个数字达到时,有种清零的感觉。小时候只爱看动画片,对于电影毫无兴趣,至今还记得全校组团安排去看《一个也不能少》的“无趣”。然后从高中开始到现在,不得不说“真香”。
2018年末豆瓣的个人年终盘点又一次表达了前一年的主题——“看的电影又少了一些”,不过这一年的观影质量整体来讲改善挺多,照例推荐一些喜爱的,排名无严格先后。
1.<大佛普拉斯>
18年最喜欢的电影。虽然严格来讲电影在17年台湾上映的,等我想起来看到时已经在一年后了。后来琢磨了一下,片子很早就听过,但因为名字和海报一直给我造成了一种西藏纪录片的感觉,所以就没提起兴趣。
之所以如此喜爱这部电影,大抵是因为它不仅讲了一个好的故事,而且是在用一些有趣的技巧在讲故事。在这个基础上你能感觉到导演还有一堆想法和观众探讨,注意是“探讨”而不是“教导”,观众从来不需要被教导。在此框架下,导演搭建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框架,让大家在消费喜剧的过程中感受到最后的悲剧。
“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飞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影片前半部分尽显导演的小聪明技巧——黑白&彩色画面交替(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行车记录仪的偷窥视角(希区柯克把“后窗”发挥到极致后,记录仪偷窥倒是我第一次看到)、导演时不时的画外音(打破第四面墙,同观众和演员交流,时不时推动剧情),所有这些构成了特有的幽默。但是到影片后半部分,情绪忽然就陡峭起来——凶杀、秘密、阴谋、求神问佛,小人物因为洞察了真相而不是所措,但是镜头却依然稳定,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依然缓慢掠过田野、公路。最喜欢片末的一段,肚财吃了最后一顿面会菜,在林生祥的口哨声中镜头慢慢从田野穿过公路,最终停在肚财画的人形上。几乎没有台词的释迦骑着单车最终晃回了海边的旧屋,大大的风车在头上慢慢的旋转。
才华这东西是藏不住的,相信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会被影片最后菜埔第一次前往肚财家中的镜头所打动。虽然是首次执导电影,但整个过程却感觉导演很轻松,像个干了20年的老油条,而且难得的是一切恰到好处,没有苦大仇深或故作严肃。仅仅是这种感觉,便足以令众人羡慕了。
对了,林生祥为电影配的原生很好听,我也就大概听了几个月吧。
2.<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岛>
韦斯·安德森是个招牌,于我而言,约等于对称狂魔。一直都挺喜欢他,但却一直也没去看他早期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大约也是电影名称影响(事实证明起名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总让我想起那本<富爸爸穷爸爸>。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与<犬之岛>相同之处在于“定格动画”这一分类,但是阐述的内容倒是大相径庭。很喜欢<狐狸爸爸>整个电影的故事,在中年危机时对野性的呼唤。最喜欢的一幕来自于影片末期,狐狸父子远远看到了代表野性的狼,在对望之后狐狸爸爸与狼挥手致意,而远方的狼也与之回应。韦斯·安德森格外擅长讲述角色细腻的情感,你能感觉到整个剧情几乎就是被个体的情感驱动的,并且能充分理解这份情感的起源与变化。这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格外明显,而且不仅有主线狐狸爸爸的情感,也有支线一直不满意自己的小狐狸情感,一个在度过中年危机,一个刚进入青春期。
同样在<犬之岛>中,也是一部建立在情感驱动的框架下,不同之处在于较之从前的个人情感(青春也好、中年危机也好)加入了更多的隐喻色彩。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小男孩寻找心爱小狗的故事,但全局种种设计都在表明——“你看,我有隐喻哦”。导演依然保留了惯有的叙事技巧,但也设置了诸多让你感觉“怪怪的”立场,假如代入一些隐喻的潜意识观看,反而有不同的观感。
3.<三块广告牌>
马丁·麦克唐纳是个有趣的人,作为导演他拍过4部电影(第一部是短片,拿了当年的奥斯卡短片奖)。无论是<杀手没有假期>还是<七个神经病>都有一种英国人惯有的黑色幽默感,所以听说他的第四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上映时,我几乎惯性的认为这是某种类似<两杆大烟枪>的电影,并且带着这个情绪进入了电影院。如果非要类比的话,这很像看过了宁浩<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后,忽然在电影院遭遇了<无人区>。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虽然和想象不一样,但这种不一样是属于你每次走进电影院都希望感受到的。
关于这部电影,推荐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扎实而又不故弄玄虚的剧本是怎么样的,去看<三块广告牌>。几个角色的演员也有着出色的发挥,观影后的感触很像前年看<海边的曼彻斯特>那样。
4.<大鱼>
老电影。在我上大学时有阵子特别钟爱蒂姆·波顿,找了很多他的电影来看,这部电影自然也在其中,但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看。去年在大阪的某天晚上,窝在Airbnb的房间里认真的看了一遍——在影片结束时几乎想从床上跳起来为之鼓掌。有人说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这句话放在这部电影上再合适不过。在这么电影里能找到蒂姆·波顿不那么“黑暗”的幻想——马戏团、巨人、女巫的小屋,也能找到柔软的情绪——站在窗下满园黄水仙花中的伊万、变成大鱼的父亲。它可以让观众的情绪紧跟着,时而疑惑时而有趣,随时想知道下一幕却又在结束时怅然。没有高级的技巧,只是有讲故事的天分。
5.<头号玩家>
有些电影是好电影,但这部是可以让你爽全场的好电影。暂且把情怀放在一边(虽然这片的彩蛋几乎是整个青少年时代的文化印记),仅仅就电影而言,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在【看】电影,而是【进入】电影,在电影中二重体验。这几乎就是电影的内核,构造一个世界,并让观众进入,难得斯皮尔伯格在70多岁的时候给大家呈现。或者说,“由斯皮尔伯格拍出这部电影”这一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电影本身更加奇妙,斯导几乎是风格最多元的导演,几乎没有任何要证明的。而在这个设定的未来时代,最后却感觉异常复古。
6.<敦刻尔克>
上映时一直想看,最后却错过了,某个周六晚上窝在客厅吹着空调,投到电视上看了一遍。配乐替代了台词,个体替代了集体,没有露面的敌人与焦灼的形势。
7.<我不是药神>
好的故事总会有观众
8.<邪不压正>
虽然有些失望,大众视角上可能也会被喷烂片,但是自己在电影院看的异常兴奋。非常喜欢“站在全世界屋顶上的呼喊(barbaric yawp)”的浪漫感,能骑车能飞檐有钟楼的北平比想象中还要浪漫。这个故事太简单了,而姜文又太急着掏出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造成观众错位。当然,也许本就不需要一个复杂的故事。
另外今年看了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漫改剧,也非常值得一看,观剧体验良好,十分解压。
1.<我是大哥大>
第一次看到真人版完胜动画的片子,去年最后两个月的快乐源泉,这种中二病发作的片子还是得岛国剧组承包。演员完美,甚至反过来看动画里的人物造型都觉得差强人意。OST也非常耐听,已经作为办公背景乐。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还有第二季。
2.<瑞克和莫蒂>
疯狂的想象力与硬核柔情,导演同时担任编剧配音Rick和Morty也是无敌了。
3.<一拳超人>
琦玉老师为每个脱发的青年提供了自我解读的台阶——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4.<齐木楠雄的灾难>
5分钟小剧情,男主无上限超能力但只想做一个普通群众。
去年写总结时在畅想18年应该会有更多好看的电影,果然一如所愿。认真看电影十余年了,总还是能发现超出预期的片子,希望所有才华不凋落,全都绽放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