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你越来越爱删朋友圈
删朋友圈这事,我经常干。哪怕可以设置仅三天可见,我依旧会删除,依旧会在发完之后很快就锁起来。
我知道这样一点也不酷。我活着一点也不洒脱,不能活的尽兴,不能玩的尽情。
我们为什么爱删朋友圈?
大概是告别过去,想要重新开始。
大概是特意发给某人看的,可是没有回音难过了。
大概是下一秒高冷的自己,讨厌上一秒矫情的自己。
大概以前喜欢的,应引以为傲的,现在也不过如此。
大概无聊的时候,不知道该干嘛。没有要看的书,没有要学的知识,没有过多的爱好,只是打发零散的时间。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的情绪越来越少的公之于众,也越来越少愿意让人察觉自己的的喜怒哀乐。
我特别能理解那些爱删朋友圈的人。明明满是软肋,却偏要装出满身盔甲;明明很脆弱,却要装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酷的样子;明明很想做最真实的自己,却总要被内心牵绊。
朋友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他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他。
02
为什么你会不知疲倦的刷朋友圈
人似乎总有一种习惯:不知疲倦的刷着社交网络,浑然不觉时间流逝。甚至困了,累了,也不愿意放下。
回头想想,看到了什么,记得了什么,却又感觉什么也没有。朋友圈、微博、豆瓣、知乎等,都是如此。
所以有个段子:说过去要弄死一个人很困难,断食断水未必能成功,现在则简单多了,你不让他上网就行了。
原因大概如下:
首先,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我们一段时间没有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一两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因人而异,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仅仅因为大脑长时间得不到新鲜的。
可能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对我们真的无用,我么需要与世界接轨,认为没有被抛弃,仅此而已。
其次,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通过网络,我们才能实现最近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关注什么,这一季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等等。
哪怕我们不合群,也不至于与世界格格不入。
最后,及时反馈。
付出的成本极低,但回报很高。
以前玩农场,很早起来拿起手机,早有人来偷菜了,当时我还想着,都这么积极吗,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也一样。
我只知道游戏和现实很不一样,我今天种下一颗种子,要等很久才有收获,但农场今天种下明天就可以出果实。那种感觉让人乐此不疲。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及时反馈的,都是厚积薄发。
所以我们才会乐此不疲于及时能得到东西。
03
为什么三天设置,暴露了你的社交观
或许现在删除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设置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点开某个人的朋友圈,一条白线,仿佛划清了一切,无形中透露着我们熟吗?我们不熟。你会发现人们只会在他愿意的时间段开放,不想透露时就仅仅关闭,谁也找不到一点多余信息,谁都无可奈何。
别再用"朋友圈三天可见"伤害在乎你的人了。
你要明白,不是“朋友圈”出现了问题,而是你出现了问题。
你要做的不是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而是,狠狠心,将那些你并不欢迎的人,从你的朋友圈清除。
改变令你困顿的社交,网络上的也好,真实中的也罢,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逃避,而是从认识的那一天起就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两个人,唯有彼此可以打开心扉,才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也才应该存在于“你的朋友圈”。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是一种无用逃避,避开的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对你用了心的人。可是太多人永远只选择那一条最表象的路。
04
请珍惜那些还在发朋友圈的人
你会发现,朋友圈会发状态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撇去那些微商的就少之甚少了。
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看朋友圈。因为很多人试图从朋友圈的围城中脱离,关闭朋友圈成为了一件看似正确的事。
但其实朋友圈从来不是敌人,而是不自律的自我。朋友圈本身无害,我们也不讨厌,我们讨厌的依旧是不自律的自己。
哲学上有个说辞:一切根源于自己。一条同样的朋友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炫耀、装逼、卖弄,也有人读出了正面的东西。
就如同那句话说的,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说对我们的言行的解读,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是谁,而非我们是谁。
如果现在你的朋友圈不再有人发表任何动态了,那还是朋友圈吗!
以前以为朋友圈很干净或者喜欢都删掉的人很酷,后来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没用的链接、过时的段子、新欢、旧爱。
他们根本不在乎过去发生了什么,活在现实,看向未来。真正的放下不是绝口不提,而是在回忆涌上心头的某一天,自己笑着跟朋友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