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的前提是要有爱,有爱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里,这句话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躲避叙利亚战乱而举家搬到黎巴嫩的赞恩一家生活困窘,居住在贫民窟里,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却有好几个孩子,孩子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横七竖八地挤在一张破旧的床上,连翻身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生活贫困,男孩子稍微大一点便去做苦工养家,而女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就会被逼迫嫁人。
经济上的拮据困顿使父母无法正常抚养自己的孩子,无力给他们足够的关爱,而是把他们当成赚钱的工具。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不停地生孩子,生的越多,生活便越贫困,越贫困越要生孩子,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走出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开头是航拍的一排排映入眼帘的灰色的破旧的房子。
跟随赞恩的脚步,镜头移动,发现整座城市街道杂乱不堪,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甚至连纯净水都没有。
父母贫穷,无法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国家贫穷,无法给予公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便是贫穷。
黎巴嫩是一个战乱频仍,政局复杂的国家,常年的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影片中,赞恩在法庭上控诉父母的罪行,他说“他要控诉他的父母生了他,他的生活就像一坨屎,比他脚上穿的鞋子还要臭”。
才十二岁的赞恩眼神冰冷,忧郁,一举一动皆像一个大人,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孩童的印记。
过早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赞恩早就看穿了这一切,在整部影片中,他一直是一副严肃的面孔,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生活让他无法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欢笑。
他只笑了两次,一次是吃蛋糕的时候,还有一次是影片最后,拍身份证照片的时候。
赞恩的妹妹十一岁了,父母要把她嫁给商店老板,妹妹声嘶力竭地哀求着,她对父母说“我想留在家里”,但他们无动于衷,赞恩去帮忙,阻止妹妹出嫁,被母亲一顿毒打,边打边说“你不要坏了我们的好事”。
妹妹嫁人他们可以获得丰厚的礼品,用来改善他们贫困不堪的生活,在这对父母眼里,孩子就像商品一样,是用来交易的,而不是用来关爱的。
他们无力给孩子爱,更无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从小到大,赞恩没有听父母说过一句温柔的话语,他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他所感觉到的只是父母拿他当做赚钱的工具。
当他想去上学的时候,他的父母会担心商店老板会把他解雇,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孩子去上学,眼神充满没落和不甘。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承受这种生活。在法庭上,赞恩的父亲说“我小时候也是这么长大的,我有选择吗?我当初就不应该结婚”。说着便流下了眼泪。
父亲曾经也是孩子,也渴望被关爱,也渴望去上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的日复一日,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继承先辈的生活,继续贫困。
赞恩的母亲说“她就像一个奴隶一样工作,如果能让孩子吃饱,她什么都愿意做,谁都没有权利批判她”。
每一对父母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这是本能,但是爱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了,爱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支撑的,孩子不是动物,不是随便给一口饭吃只要长大就可以了。
影片接近尾声,赞恩的妈妈去探望坐牢的赞恩,她说“她又怀孕了”。赞恩愤怒地说“畜生”。他一点都不为这个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高兴,只为他(她)感到悲哀,因为他(她)将来会承受像赞恩一样的生活。
影片在赞恩看向镜头的微笑中落下帷幕,苦难还在继续,还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过着赞恩一样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战争和贫穷的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无力去改变什么,只是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要想好是否有能力去承担对应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