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过,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性的冲动和成为伟人的欲望。
杜威博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冲动是“成为要人之欲”。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他人的赏识。”
生而为人,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在《人性的弱点》中,戴尔•卡耐基将多数人都想得到的东西总结为以下八点:
1.健康和生命的维持
2.食物
3.睡眠
4.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
5.未来的生活
6.性生活的满足
7.儿女的健康
8.自重感
所有这些欲望差不多都能得到满足,其中一种除外。即同食物、睡眠一样既深切又难以满足的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之欲,”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要人之欲”。
当我第一次看到“自重感”这三个字,便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它完美的总结了我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的意思。这是一种令人痛苦且无法克服的人性“饥饿”,寻求自重感的欲望,也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差别之一。
虽然很不想承认我就是一个内心饥饿的人,读书的时候我是学校里最不起眼的那种女生,相貌平平、成绩一般、目光呆滞、胆小怯懦,老师叫我名字心都会漏掉半拍的那种,更别说得到班上同学的注意。即便如此,我内心还是极其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然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我极少得到在乎的人的肯定,大多数都是批评与呵斥,于是,在现实世界内心无法得到满足的我转战网络社交。
回看自己以前的空间动态,都是些极其微小的生活琐事,或是内心独白,更多的是在网络上找的伤感、唯美、搞笑句子。当时表达的欲望极其强烈,发了动态就会时刻关注着浏览量、点赞量、评论量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真的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现在看来,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那时的我,幼稚?无聊?非主流?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吧。不过说实话,还有一些羡慕与敬佩,毕竟年少时无知无畏,敢于那么明目张胆地去表达。
而现在的我:开心的事想分享给好友,却因为深深地明白,快乐是无法被100%的传递,你所欢呼雀跃的可能在别人那里不值一提,而打消了分享的念头;悲伤亦是如此,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所以渴望被理解变成了痴心妄想。就这样,表达的欲望被没必要没用处没意义的理由埋葬在内心,堆积、堆积,一天又一天的,我特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因为压在心底的事情过多,而突然想不开。沉默的背后并不是欲望的消失,相反,它在积淀、膨胀,一旦其积淀的量超过阈值,那它就会爆发。所以,和我做朋友,你害怕了吗?
写着写着突然感觉好压抑,我们还是来继续聊聊关于自重感这件事吧!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求自重感,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不同的方式也反映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我很担心那些近乎病态的寻求方式:有的人为了引起同情和注意而故意装病,还有的人在亲人去世时,以一种玩笑的态度在朋友圈直播葬礼。面对这样的行为,我无法评论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一大波中年妇女正从朋友圈消失(在微信搜索功能中点击“文章”进入搜索即可)。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做一个能温暖到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治愈的人,如果这些都太难,至少要学会自我慰藉、自我救赎。当然,我也很乐意伸出手拉那些在边缘徘徊的人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