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讲到万物有灵,灵性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原力。人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思维,技艺,行止等实是生命内里灵性的意向表达。表达的是否完美,纯正,其方式,技巧只是手段和工具,根源上在于灵性的纯净度是否得到最佳呵护。灵性越纯,通过外在形体展现出来的种种表达也就越趋于智慧,纯善,纯美。
如果将人的大脑比做容器,倘若一生中仅仅装进了各种符号构成的罗辑,而无道德与灵性的思考,那么充其量其大脑也不过是个垃圾筐,且装的越多,腐臭的气息越厉害,尽管原本装进的也有好东西,但很快便会变质。是以道德不明,大脑只会成为垃圾筐。
故而知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堆充满杂质的矿石,若不用明火精炼,一堆废品而已。
如何让知识转变为智慧?先明德修德,而后知熔炼,去粗,纯精,融贯,终而生智。
从汉字的组成来看: “知”,由一个“矢”与一个“口”组成。“矢”嘛,方向性的投射之意,而“口”,在这自是某种接收端;故“知”,引申到人这儿,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客体的接收;“识”呢,是指主体意识对不同窗口接收到的客体的感觉。
而“智”,由上面一个“知”与下面一个“日”构成,引申到人,则是主体意识通过某种光明对接收到的客体进行熔炼,重组。
而这种光明正是指“德行”,德,如日中天,知与智的差异不就一个光明么?
而在这一首要任务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孟母三迁的故事已证明古往今来的任何时侯,一个成功有效的教育体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关键内核作为基座,而父母则是这一内核中起主导作用的嵌入式程序。故而父母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是这一首要任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