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逐渐被“80 后”“90 后”父母接纳,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在语言上对孩子进行赞扬或鼓励。父母的称赞是对孩子言行的反馈,并不是父母情绪的一种表达。
如果你一直很不吝惜称赞孩子,却发现孩子并没有更优秀,更乐意和你沟通,可以听听我的故事,回想一下你的称赞方式是否需要改进。
一、要称赞具体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冉冉很迷恋拼图,从拼 50 片到拼 100 片,到现在拼 200 片,可以一直坐着拼一两个小时。
一天,她独立完成了一幅 100 片的拼图,兴奋地跑过去叫爸爸看,爸爸看了一眼,说:“宝贝,你真棒!”然后继续做他的事情了。
冉冉的热情像被踩了个急刹车一样,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事后,我对冉冉爸爸说:“你那天表扬冉冉的方式是不对的。”
他一脸错愕:“不是说要鼓励吗?哪里不对?”
我提示冉冉爸爸:“回想一下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喜欢问对方一句:‘你到底喜欢我什么?’”
通常对方会说:“我觉得你哪儿都好,我都喜欢。”
听到这样的话,其实内心是有些失望的,于是会继续追问:“你倒是说说看,都有哪些呀?”言下之意是等着对方夸奖出具体的内容,比如长得漂亮、聪明、有能力、善解人意等。
这样的心理需求放在小孩子身上也一样,父母需要夸具体的事情。把“宝贝,你真棒!”这样笼统的一句话换成“宝贝这次能独立完成 100 片拼图,比上次进步多啦!”,效果会好很多。孩子会明白,这次被夸奖是因为能够独立完成 100 片拼图。
如果再用心地问一句:“宝贝,你这次是用了什么方法完成拼图的呢?爸爸非常好奇,你怎么进步这么快呢?”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问,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思路的过程。一方面,孩子可以动脑回忆刚才是如何完成的;另一方面,孩子需要组织语言,把这个过程表达出来。这既是鼓励,也是一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二、要称赞,也要会引导
大部分的家庭会遇到“隔辈亲”这个情况。我婆婆看冉冉的时候,都是两眼“放光”,时不时地夸:“我孙孙真漂亮!我孙孙真聪明!”
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以至于有段时间小家伙总是为自己的聪明、漂亮,扬扬得意。有一次我教她握笔,还没等我示范完握笔姿势,她便一把抢过去说:“知道了,知道了,我会。”
我好奇地问:“没人教过你,你怎么就会了呢?”
她说:“因为我聪明啊,天生就会!”
我心想:完了!孩子被过度夸赞,导致不能虚心学习新的事物。
于是我把冉冉叫过来问:“宝贝,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
她确定地点点头:“嗯!”
我接着问:“你觉得妈妈聪明吗?”
她又点头:“嗯!”
“你觉得妈妈聪明,但妈妈也不是什么都会。比如,妈妈小时候不会拿笔,也不会写字,还有妈妈现在能熟练操作电脑,其实以前妈妈不会。”
“那你现在怎么会的呢?”
“因为妈妈会学习啊。在学校里跟老师学习,回家后跟外公外婆学习,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习。聪明,并不代表什么都会,而是让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习知识。”“我也很聪明,那我学什么都学得很快。”
“对的,宝贝,那妈妈现在教你怎么握笔,专心学,肯定很快就能学会。”
就这样,冉冉开始很认真地看我示范怎么握笔。
或许你会疑问,为什么不去直接和婆婆沟通呢,让她以后注意称赞的方式,不是更彻底吗?事实上,沟通过,但她有固有的言行习惯,并不能立刻就注意到一些词语间的微妙之处。
我们与其抱怨,等待老人改变,倒不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外在的评价,这些评价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哪些应该认真听取,哪些可以自行尝试。
不要认为孩子小听不懂,我们要学会把他们当作大人一样沟通,往往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三、不要因为攀比赞错了孩子
“你去啊,元姐姐叫你玩,你怎么不去?你看姐姐性格多好,哪像你!”说话间一根指头戳到了孩子的脑门上。
“你说话呀,哥哥跟你说话你怎么不搭理人,你看哥哥那么能说会道的!”又一个白眼丢过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心里总是充满一股怨气:“别人都能就我不能,不能就不能呗,我就缩在我的小世界里不挺好吗?你们谁都别来烦我!”于是外表越来越顺从,内心却越来越抗拒。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儿时的我。因为深刻地体会过自己的需求不被理解,我会很刻意地保护冉冉远离那些比较和被比较的声音,毕竟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听着这些声音长大的孩子,就像照着镜子看到的不是自己一样,一会儿看到了同学 A,一会儿看到了邻居 B,渐渐地忘了自己长什么样。
冉冉有两个小姐妹,从小在一起玩,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姐姐因为幼儿园经常教一些汉字、数字的内容,常常会在一起玩的时候带着炫耀的口气出题考问两个妹妹:“你们知道××字怎么写吗?”
两个妹妹摇摇头,姐姐更得意了:“我就知道你们什么都不会。只有我会。”这就导致两个小家伙常常有挫败感,觉得怎么姐姐什么都会,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就宽慰两个小姐妹:“没关系的,姐姐只是因为学校老师教了才会的,你们还没学呢,等老师教,你们也会。”我还鼓励她们去和姐姐谈判:“要玩大家都会的游戏,不能只玩一个人会的游戏,不公平!”这样她们还能从自己熟练的游戏里找回自信。
孩子之间会形成攀比,大人之间也会常常拿孩子做比较。
有一次,冉冉同学的奶奶在孩子面前和我说:“你们家冉冉性格真是好,又独立又大方,哪像我们家这个胆小又不懂事。”
我当时能体会到冉冉有一丝尴尬,她同学不明所以地看了冉冉一眼,那小眼神似乎在说:“咦,我们怎么成了竞争关系了?”
我接着很有礼貌地回复了这位奶奶:“冉冉天生性格确实比较野,胆子大,加上喜欢当姐姐,所以很享受可以照顾人的感受。不过我听冉冉说童童昨天画画被老师表扬了呀。”接着,我的目光转向童童说:“你是不是很喜欢画画呀?老师怎么表扬你的?”孩子眼里瞬间有了光,跟我说了起来。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就手拉手地跑远了。我也算及时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攀比。
其实,对于大人来说,不要总盯着别人家孩子哪里好,有时间不如花点心思关注一下自家孩子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爱好,未来的他会感恩你当年那么懂他,并且保护他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坚定地做自己。
本文摘自《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原文作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