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热播的综艺《我家那闺女》,傅园慧在某期节目里说从小父母就让她知道“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天才。”傅爸爸也讲起了傅园慧小时候跟同学说自己是天才,同学将这件事将给他听,他很严肃的对傅园慧的同学讲:“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这种看似荒诞滑稽的自负,或许是傅爸傅妈送给傅园慧在坚持自己梦想道路上的最大底气。
如果没有父母从小到大的“天才思想”灌输,或许今天的傅园慧不会在泳坛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很多时候你能不是因为你真的能,而是你认为你能。
如果没有父母长此以往的思想灌输,傅园慧不会养成“我是天才”的自负想法,她有没有可能在学习游泳的时候遇到学习瓶颈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游泳?我根本没有这种天分?她有没有可能在比赛快要接近终点的时候迟疑了0.1秒,产生“我真的能打败这么厉害的对手吗?”的想法而与奖牌失之交臂。但是当傅园慧有了“我是天才”这样的念头产生自我怀疑的概率也变小了,甚至根本不会产生自我怀疑。
我们常常感到痛苦,而痛苦很大的根源在于自我怀疑,因为我们不足够相信自己,或者不相信自己足够好,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自我怀疑,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就将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自己身上。认为自己没有天赋、没有实力、甚至没有这样的运气,其实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自身不具备天赋、实力和运气,而是我们的内心没有强大到足够接纳自己,从而鼓励自己作出努力。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教会我们不可以自负,我们只能做到自信,因为自大的人是可耻的。在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谦虚谨慎,懂得及时审视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们忘了摧毁自信比摧毁自负来得容易,自负被破坏了可能会剩下自信,可一旦仅有的自信倒塌人就容易开始接受煎熬产生自卑感。
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两个小男孩一同接受预言家的预言,预言家说一个小男孩会成为国王,而另一个会成为乞丐,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被预言成为国王的小男孩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统领了一个国家,而被预言成为乞丐的小男孩最终真的成为乞丐了。是因为预言家真的能够掌控未来吗?一个内心有成为国王自负感的底气和一个内心只有成为乞丐的自卑,试想谁会更有勇气努力作为?
但我们从小所接受的不能够狂妄自大亦不是无道理的,我们身处顺境时时常感到万事都容易,所以很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当然有助于我们能够在顺境中又有向上的激情。但长时间带着自负处于高处,我们就会缺少自我审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有点儿飘”,飘得久了,离地远了,也就容易摔下来。在顺境中我们既要保留自负心理,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减少它,学会抛开自负自我思考。
倘若在逆境中,我们心中多余的自负感就显得极其重要。逆境中我们可能不会走得那么容易,逆境中最大的挫折不是重重难关,而是对于内心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逆境中如果拥有足够的自负,就会让这段路变得容易许多,至少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我们不会怀疑,不会气馁。
既自负又自卑是现代年轻人的通病,知乎高赞的回答有这样一个解释:一个人的自负往往不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而正是源于无法漠视的真实存在的触手可及源于内心的自卑感。又可将其称为补偿机制,也就是当人在成长和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灰心丧气,开始对自我行为意义产生怀疑,就会产生补偿机制从而将自卑感抵消。原来困扰我们的矛盾两端,竟然出于同源,我们所厌弃的自负感,最终只是自卑所扮演的假象。
所以这种自负自卑感并存的自负是深层次自卑感的体现,远远不同于傅园慧家庭长期培养她的自负。我们所需要地自负感是一种无论眼前有什么的困难和挑战我都能顺利地通过的内心觉悟,而不是一边自我怀疑一边叫嚣着老娘天下无敌的自我欺骗。
在我看来,自负要比自卑好上百倍千倍,因为自负所能带来的内心快乐和满足是自卑永远无法完成的目标。自卑只能将时间停留于漫长的痛苦和怀疑中,你可能会因此无法结交新的朋友;做好新的工作;利用好新的时间。而对于自负庆幸点可以有源源不断向上的动力,万一剑走偏锋,漂浮在空中久了总归要回到地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