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说,“速成不可能”。我也坚定地相信这个论断。等我接触到“快速入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大多人一样,因为肤浅地理解这句话而“受害"了,你看一下如果你也有”受害“这个现象,你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上应该指的是“迅速成功” —— 那当然不可能了!因为绝大多数成绩(暂且不说那么大的“成功”吧)都需要时间的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速度,对不对?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 快速入门 ,绝对是有可能的,这很容易理解吧?
并且,很多人可能没认真想过:
快速入门不仅绝对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
这也许算得上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好运: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对学习这事儿感兴趣,并且从来没有对它厌烦过,乐此不疲许多年 —— 不需要谁教育,不需要谁灌输,甚至我都有幻觉:感觉自己天生就是终生学习者,同时越学习越坚定的成为终生实践者。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时候,都有一个概念很重要:
最少必要知识
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 都有哪些? 然后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 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没有艺术天分 —— 貌似事实也确实如此,你看看绝大多数人的 PPT 就知道了,那个难看啊!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起码学一点点的设计原理的,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非要成为专家,但哪怕掌握一点点的常识,都可以迅速做到“胜过绝大多数人”……
那么,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只需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
·简洁
·留白
就这么两个词,足以打败绝大多数人。所谓“简洁”,有很简单的实施方案: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之中,都要尽量减少各种元素数量、比如形状数量、线条样式数量、颜色数量等等,控制在 3 个左右。比如,最多三种形状,最多三种线条,最多三种颜色,最多三种字体…… 所谓的“留白”,更简单,就是一定要留出 61.8%(其实这是黄金分割数字)的空间(或者反过来,只占用最多 61.8% 的空间)……
Over.
以上的例子,你两分钟就读完了;就算我当面讲给你听,连说带比划,甚至给出一些具体示例,也不过最多用 5 分钟时间…… 可若是你真的严格遵守这两个小原则,你会发现的,90% 以上的人在这个小细节上就被你超越了。
学习我们这个栏目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这个概念是自己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一旦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有效,那么我们的思考质量只能逐步上升,没有其他可能。够了!够了!!可以开始天天用了,可以开始天天进步了…… 快速入门已经彻底完成,剩下的,不是“学”,是“用”,是“践行”,是在用的过程中纠正,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在错误中不断改进,在不足中不断弥补…… 是为“精深”。
把“最少必要知识” 这个“元件”装进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后,你再去审视任何你想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只有一件事儿:
”你居然以为你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
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人类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用不着什么学步车,早晚能够走路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不过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自己的腿力健壮到富余地支撑自己体重,并且可以保持平衡而已…… 然后呢?起步过程中,蹒跚、跌撞、然后就正常了 —— 正常到此后一生不出太大意外的话就可以一直“无意识地行走”……
很多人在做得不好的时候,总是喜欢退缩回原来的舒适区,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基础还不好所以才这么不顺利,而忘记了这些践行过程中的困难,才是真正帮他们打牢基础的过程。
“苦哈哈”似乎是大家谈论学习的时候,最喜欢用到的一个词。
大家有没有想过,学习过程中痛苦的来源主要是什么呢?答案虽然不唯一,但是其中一定有一条:
没有正向反馈。
而这种情况在起步的时候最为常见。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需要重复基础的练习,并且等不到任何进步的反馈。枯燥的语法练习,不能让你马上看懂美剧;无聊的指法练习,不能让你马上弹出优美的曲子。
这种过程当然只能苦哈哈,而解决的方法就是我们这周谈到的“快速入门”。有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就可以去真实的世界寻找反馈,有了反馈自然会让你产生继续成长的动力。
这样的良性循环一旦开启,苦哈哈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多了。
在带新人或者新接触一个新工作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需要正反馈,比如新人哪里做得好的列出来,哪些做得不好的列出来,让他接下来修正过来,学习新的工作的时候不懂的主动问带领者。
很多时候,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比如,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在某一方面是个初学者,其实就是和蹒跚学步的孩子差不多。
但是越上年纪,我们越容易觉得,要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再高一些。因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已经能够在很多事情上做得很好了。
但是我们忘了,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好,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我们普遍对于孩子有较多的宽容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做得不好都是正常的,没有人会去嘲笑一个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
但是为什么我们长大之后,却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和挑战了呢?
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并且在其他方面已经有所成就。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觉得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表现得足够好,或者至少没有那么烂。
但是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面对陌生领域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蹒跚学步的孩子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也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原因很简单:
因为熟练,所以简单。
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总是只挑自己擅长的事情去做,就很容易掉到“做不好就根本不开始”的坑里去。
这里给大家的一个小建议是: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段,这段时间里就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逼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完。
等到这样的事情成为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在渐渐减少,而自己熟练的技能慢慢就变多了。
最后总结:
而对于刚接触的事物来说,我们做不好简直就是必须的。所以如果你能包容一个做不好的孩子,也别忘了对起步时的自己宽容一些。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最终的核心只有一个: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自己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 这是学习一切技能必须的过程 —— 关键在于:
1.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2.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讲到这里,可以重提我对“执行力”的一个定义了(其实我对“执行力”有很多个定义):
看一个人执行力强不强,就看他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是否持续地做……
绝大多数“废物”的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显摆”,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 —— 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持所谓的“形象”(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 而一旦有什么可显摆的东西,他们就会一生只关注那一个东西 —— 非常“专注”。于是,进步对他们来说天然不可能。
做新产品的时候也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一定笨拙啊,只不过那个笨拙是在脑子里发生的。但不好的结果真正出现之时,“丢人”更严重,因为不仅丢人,连钱都跟着丢掉…… 但,做的不好就不做了吗?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哪儿有机会改进、修正、总结、进步呢?
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刚才就说,
1) 要尽快开始那个过程;而后,
2) 要尽快度过那个过程。如何尽快度过呢?
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而后就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之上 。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 —— 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上,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因为他们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样往往并不准确 —— 多么简单明了的事实啊!
所以,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笨拙的)过程”的核心方法。之后的文章里,我们也会分析到,“长期”这个概念,在每个人身上有着不一样的长度,同理来解释,也很清楚,对专注的人来说,他们的“长期”比不专注的人的“长期”更短 —— 短出很多很多……
讲到这个深度,我们甚至应该重新审视“速成”了: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人学了很久都没有“入门”,有的人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不仅迅速入门,还要迅速展开行动…… 而这之中又有一些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在意自己的改进,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的长期被他们的专注与行动缩短了许多许多,于是,他们相当于“相对于大多数,更为迅猛地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思考与行动
1. 在此之前,你是不是对“速成”的看法过于肤浅了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而这种疏于深入思考的结果,对你自己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2. “最少必要知识”很重要。总结一下,你自己擅长的技能或者工作,让你总结最少必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3. 自我审视一下,你是否“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了?有哪一个时刻,你“因为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行动”?现在想想看,有多可惜?从此开始,你在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完全忽略他人的看法?
4. 你有没有一个长期磨练的技能?最重要技能的质量超越,在第几年的时候出现?这种经历对你习得其他技能有怎样的帮助?
5. 你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让今天“学到”的两个设计原则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