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忘记,上一次全然地沉浸在书里,每翻开一页都有一种充满乐趣与惊喜的感觉是什么时候!而这本《翻开这本小小的书》里丰富多彩的创意,绝对会颠覆读者对于“书”的固有概念,并且充分地满足人们对书的喜爱。
为了能够更好地陪伴女儿读书,我开始接触绘本(也称作图画书),了解绘本,并在感受绘本无穷魅力的同时,深深地爱上了绘本。
《翻开这本小小的书》,让我一口气连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惊喜,每一遍都有全新的发现,每一遍都不由感叹原来绘本的世界里可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
奇妙的循环故事
我想,每个人都在童年时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却也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处于童年期的孩子们更喜欢那些熟悉的内容,欢快的节奏感,以及类似歌谣一般的韵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在成人看来似乎单调的故事,却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样的故事结构,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
小红书里的瓢虫,手里拿着小绿书;
小绿书里的青蛙,手里拿着小橘书;
小橘书里的兔子,手里拿着小黄书;
小黄书里的棕熊,手里拿着小蓝书;
小蓝书里的巨人,却无法翻开手里的彩虹书。
于是,所有的动物朋友们都帮助这位蓝巨人翻开彩虹书。而书里的故事,恰恰又是一次重复与循环。
单纯看内容,很容易感到枯燥无聊。但是,绘本作者用色彩斑斓的背景纸页,通过手工的方式,一点点让读者自己创造出这个神奇的彩虹书,仿佛读者也成了这些动物朋友们的一员。
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的用心,通过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打造出一本属于自己的彩虹书——同时,正在看书的小读者,俨然就变成了书中的蓝巨人。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奇异的反差效果
虽然这本书名字是“小小的书”,可是书本身却并不小。这与名字略带冲突的感觉,在随后的故事中更加突出:小小的瓢虫出现在最大的小红书里,依次出场的动物越来越大,而出现的书却越来越小,大棕熊出现的小黄书已经快成小红书的2/3了,而最大的蓝巨人,居然拥有最小的彩虹书。
这样反差的感觉,让人不由感到奇异古怪,可细细想来,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动物的大小绝非与自然一一对应。在孩子想象的空间里,每种动物的大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定位。
而另一方面,也许作者想通过这样反差效果,来凸显出书的奇妙——即使是小小的彩虹书,也可以写下所有小动物的故事;同样,即使一本小小的童书,也可以装得下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梦幻与色彩!
另一处反差,是故事前后对应的部分,打开小红书,满眼的红色,而小绿书里的青蛙在青青的池塘里,小橘书里的兔子在橙色的草地上,而小黄书里的棕熊则带着伙伴们滑过单一黄色的跑道。
可是,一本本书合上,却发生了奇妙的反差对比,每种动物的场地,都浸染了其他不同的色彩。
每一位小动物都因为与其他动物的相遇,而在自己的生命里,变化出新的色彩。如此,作者几乎不需要任何语言,就可以让孩子们体会:生命因不同而多彩!这也让孩子们能在合上书之后,想到与伙伴们分享这个奇异的小小书!
奇幻的细节描写
如果把《翻开这本小小的书》当做简单的手工书,那么,它所获得各大图书大奖就真的被低估了。
在我连续三遍翻看的时候,每当看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充满惊喜与好奇,不知道这本书里还有多少“宝藏”等着我去开采!
有人可能会很不屑——“一本童书而已,孩子们能找到那么多的细节吗?这么多的细节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嘛!”
我想恰恰相反,成人带有固定思维,看书习惯性看文字,同时会过滤掉非主线信息。而孩子则会在一次又一次翻看绘本的时候,因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感到如我刚才体验到的喜悦,并促进孩子们再一次翻开这本书!
例如,每位小动物出场前,书的封面都会透露出它们的身份:小红书上的红底小黑点,小绿书的绿色荷叶,小橘书上的胡萝卜,小黄书上的蜂蜜等等,都在给小动物的出场做了一些小小的铺垫。
甚至,可能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无意中都会去猜测,下一个会是谁呢?
另一处细节,更体现出作者的用心。
每位小动物出场,除了拿自己的书,还会带着自己的小物件。例如:小瓢虫的茶杯,小青蛙的礼帽,小兔子的怀表,以及大棕熊的雨伞。
可是,当他们一位一位随着所属书页的合上而退场时,却相互赠送给对方自己的物件作为礼物:大棕熊挥舞着小青蛙的礼帽,小瓢虫给兔子戴上自己的小茶杯作为吊坠,小青蛙在池塘里躺在棕熊的雨伞里,而小瓢虫的花园里摆放着兔子的怀表……
书中弥漫着分享的乐趣,也让小读者们体会到分享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快乐!
最后,我想我还会不断不断地翻看这本小小的书,寻找里面蕴含着的大大的惊喜,而下一次,也许就是等女儿长大一些,与她一同感受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