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想倾听时给他们讲道理。
那么下面就说一说我自己教育女儿时遇到的亲身体验。
我家女儿上幼儿园,前段时间放学路上,她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很难过?”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老师让我和张同学一起站着。”我又问:“因为什么原因让你俩站着呢?”她说:“我也不知道”。由于对自家孩子活泼好动,不容易受束缚的习性所了解,我下意识地怀疑可能是不遵守老师制定的规则了,但由于学习并了解了一些关于育儿以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告诉自己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听听孩子自己怎么说。
我试着接受她的情绪,对她说:“宝贝,你心里是不是很难过,我都感觉到了你的不开心。”她说:“是的,很伤心。”然后她感受到了被理解,就和盘托出了。
“我和张同学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老师生气了,就让我俩站着,我知道错了,但老师发脾气不对,她不是温柔的和我说话,是生气的拽着我的衣服说,去那边站着!老师不喜欢我,我才很难过。”
五岁的孩子,可以把事实说出来,而且可以自己把事实和情绪分得很清楚,足以另我惊讶,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说了我自己的感受,我说:“宝贝,做为老师和妈妈一样,都有工作上或生活上不开心的事情,可能老师当时心情不是很好,没控制住自己,才发的脾气,但老师还是喜欢你的,老师只是不喜欢你当时不守规则的事而已,妈妈希望你永远可以做自己,做个独一无二的你。”
说完之后,她擦干眼泪继续笑嘻嘻的唱着她在学校里刚学完的儿歌了,看来,她似乎明白并且理解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过早的帮孩子下结论,殊不知孩子也和我们一样,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没有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我们只是倾听并理解就够了,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提建议,无论建议多么好,孩子都会有受伤的感觉。
设身处地想一下,当我们自己受伤害而没有被亲人理解时是个什么滋味?如果我们忽略孩子的情绪,而只是用劝说孩子接受我们给她的意见,那么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更激动,甚至大哭起来,又或者孩子下次再也不和你诉说她内心的苦闷了,因为说了也同样不被理解。
中国的妈妈普遍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在重现我们自己的童年记忆。我们自己小时候不被妈妈尊重,长大后如果没有自我反省的话,会不自觉地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同样痛苦万分,继续走我们的老路,我希望改变从自己开始。
成年人总是会有这样的心里,比如,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大人永远是为了你好,等等这些言论,其实掺杂了很大的水分在里面,大人们说的话永远是对的吗?永远是站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去沟通的吗?我想未必。
我们经常用“爱孩子”当作幌子,实在是对孩子的活力有一种普遍恐惧,孩子无论做什么,大人们都忍不住想限制或控制他。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缺乏动力,缺乏激情,努力学习或工作,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期待,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孩子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做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第一,要尊重并肯定孩子的独立,这是成为独立个体必须要走的路,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不要企图用“爱”的名义包办孩子,做父母的永远无法代替孩子去走他自己的人生。
第二,要了解心理常识,孩子要经过两个叛逆期,第一是1.5-3岁,第二是十二三岁开始,这个时期的叛逆,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第三,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叛逆心理,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孩子比较叛逆,他会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三,反省自己控制欲,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我们父母应该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里。
第四,丰富自己,做家长的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往往是我们自己缺乏独立,有焦虑,才会给孩子施压。
我不是一个完美妈妈,在教育孩子上同样存在着很多漏洞,但至少我时刻都在反省自己,时刻都在学习如何提高自己,如何让自己进步,从而让自己,孩子和整个家庭系统变得更好。
我很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朝着成为他自己的方向去走,而不是我们大人手里的“木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