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古
《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拟古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摘自陶渊明《拟古》,此处引用与原诗含义有别。)
*吃梨
已近黄昏啦,那间“风象书屋”在低矮的山间隐隐约约,不显山不露水。
“雨水”带来了堃山的颜色,染着点儿粉意的桃花瓣缀在枝头,随黄昏的光线任意涂染,似呷着那还未蓬勃而出的桃味。
闺中姑娘眉眼跃动,顾盼生姿,簇簇团团巧手摘花,将桃红梨白的绰约别在眉间,嬉笑着打闹,挂在腕间的玉镯相击清脆作响,同那春风百里悄无声息地隐没在风里。
沈鹭穿着纯白色的棉质长裙坐在木阁楼上啃着梨,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在一旁忙着给沈鹭煮莲子琵琶羹的阿婆聊着天。
阿婆告诉沈鹭,“惊蛰”是要吃梨的呢。
梨性寒,多吃解渴,润肺清热。
“囡囡要多吃梨的哟,不然不多久又要咳嗽的咯……”
沈鹭左耳进右耳出,晃着腿,看那暮色四合。
咬着梨,清脆的梨汁蹦开在舌尖,她眯着眼递给还在忙碌的阿婆。
“乖囡囡。”
*祭虎
传统习俗里惊蛰时节要祭白虎,因为呀这“白虎”是“口舌之神”。
祭白虎化解是非,以保平安。 那桌上纸老虎绘着獠牙,看起来栩栩如生,却一点儿都不凶。
沈鹭看着讨喜,拿了一只塞在自己的白裙的兜里,脚步轻巧地爬上了阁楼。
*惊雷
沈鹭怕雷。
幼时失足摔进一口枯井,命大,未伤分毫,却被一声声接连不断如同猛虎咆哮的惊雷吓哭在井底,从此不敢听雷声。
那时日正是惊蛰呐。
此后常有人道:这沈家的姑娘不知糟了什么邪,听到雷声便疯癫如着魔。
春雷阵阵,激响了整座堃山。
雨夜独行,沈鹭的裙摆被淋湿,雨声凌厉敲打着枝头,桃花尽谢,惊慌失措,一个失足跌进黑暗。
沈鹭惊醒,冷汗涔涔,发缕尽湿,却被一双手捂住了双耳。
是位清俊的少年。
眉眼落拓飞扬,眸色却清澈如许。
那少年衣袂翩翩,白色衬衫黑色纽扣,挑眉微微咧嘴一笑,露出两只虎牙。
*惊蛰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候仓庚鸣; 鹂鸟纷鸣,阳春吐蕊;
三候鹰化为鸠; 翔于林木,群鸟翕伏。
*隐去
那日春茶会时,天空雷滚阵阵,众姑娘愕然,都看向沈鹭。
却看沈鹭轻声扬眉笑起,饮尽杯中的新茶。
“‘白虎能化是非’才不是让众人息声,是让那备受争议之人更加敢于面对喔,小沈鹭。”
*尾声
清雅的香气在屋内荡开,陈橼瞥了瞥一旁白裙吃梨的少女,指尖轻叩桌面,哼一首《潇湘逢故人慢》,摊开面前的本子,下笔道:
惊蛰,宜吃梨,宜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