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惆怅了,不管干什么(其实什么都没干)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或许是大学生涯渐渐接近尾声的原因,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怀疑。
以前小的时候,总是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聪明、最出名甚至是最英俊的人,可惜的是那个时候幻想的一直是自己年少成名,因为年轻预示着更多的可能性,恰好希望对于一个人简直是最有效的精神毒药,但是当突然发现自己达到了当初幻想的年纪时还无所事事时,心里的恐慌感不断在加剧,这种心境可能是大多数处在20岁、30岁的人常有的。
之前有一次偶然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据说是臧克家说的,我感觉可以很好地对应现在的处境:
世人总爱追逐幻光,但谁能把幻光当作幻光,就永远陷入无尽的苦海
这句活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人生或许本来就没有意义,讨论一堆蛋白质的长时间生理变化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确实是愚蠢的,但是我却依然要为了很多“虚幻”的目标奋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让我切实地体会到一丝真实,或者说,可以让我空虚的生命不至于更加苍白,可以让我有更多可能满足马斯洛不同层次的需求,才可以让我有勇气继续畅想那些虚幻的白日梦。
这样的想法我曾经在周国平的一段话中也看到对应的内容: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来自 周国平 《悲观,执着,超脱》
以前和同学聊未来,在别人唉声叹气的时候,我总是宽慰他,“以你现在的能力和学历,难道怎样会让你吃不饱饭,睡不着觉,活不下去吗?”其他人听到我这句话总是感慨我的乐观,现在有的时候细细琢磨,总是发现我尽管经常标榜乐观主义,但实际却很难做到真正的乐观主义。
所以前面说的都是一些宏观的内容,只不过依靠在心理上的短暂麻药,实际生活更需要另一种觉悟,知行合一。
这篇文章是之前写的,被重新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