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三月十六日,从武汉匆匆忙忙的赶回,赶至一个叫“石头塘”的地方,那儿是我的家,那儿有我的奶奶,明天便是她的九十大寿。
中国有许多地方是按阴历过生日的,娄底双峰便是如此,传统中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算一岁,奶奶生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所以按照过阴历生日的传统,已是九十岁。
昨天便是三月十七日,“胡子猢狲”们为她大大的庆祝了一番,摆酒36桌,还请来了她最爱的双峰县文工团以节目助兴。奶奶的脸上堆满了褶皱也堆满了笑容。
赶回家的那晚,到家已是晚上八点钟,家里的准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早些到家的堂哥,波哥和杰哥,一看便是战斗一天了,满脸的倦容。吃完饭,在厨房里做了一阵子帮厨后,在真正的大厨们面前,因为水平实在太差,连帮厨的身份都被取消了。
回家,奶奶在那修剪指甲。悄悄的走进她的房间,最近几年,每次回去我都会这样,先不叫奶奶,忽倏的出现在奶奶面前,因为奶奶视力退化的原因,当她发现有人进来了时,会先看看这个人,要好久才能确认进来的人到底是谁。每次,当奶奶看出是我时,都会高兴的说“我的小孙回来了”(在孙辈的男兄弟中,我是最小的)。这时,我会调皮的笑着,大声地用我们双峰本地方言喊着“lailai”。
坐下来后,便开始完成每次都要做的功课:听奶奶讲她从十八岁嫁给爷爷开始,是怎样把八个孩子抚养长大......。我以前在一篇文中曾说,奶奶的一生便是一段活生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奶奶的一生,虽不能用传奇形容,但足够精彩!这次,唯一不同的是,我将手机的录音功能打开,将奶奶与我的对话录了下来。算是对奶奶做了一次“口述历史”的采访。
说了两个小时,奶奶的兴致依然未减,但已是午夜12点了。我有意要结束谈话,让奶奶休息,以便明天有充足的精力。
我最后问,“奶奶,九十岁的生日,跟以前七十岁、八十岁的生日,您的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同啊?”
奶奶因为听力不断下降的原因,说:“听不太清”。
我进一步说:“相对于七十岁来说,是不是不惧怕死亡了……”我之所以问这样一个不合时宜以及有些许大逆不道的话,是因为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七十左右的人是最忌讳别人说老和死的!但是到了九十左右,便淡然了……。
奶奶沉默良久,说道“七十岁时,确实害怕死;八十岁时,不想死;九十岁时,不能说是不怕,而是看破了,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人哪有不死的,小孙噢,人死时,黑白无常会来取走你的魂魄,你说是不是真的?”。奶奶说最后一句时,有点像自言自语。
奶奶的看破二字,让我一惊,孔子只说到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那九十呢?
奶奶给出了答案:九十而看破红尘。
看破红尘,这个词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丰子恺在回忆弘一大师一文中曾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我在想,对于平常人来讲,如何去扣那个第三层的门。但我想奶奶已无限接近那扇门,这是她用自己一生的磨难、痛苦、历经风波与平淡,反思、总结孕育出了这个终极产物,它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力量感。
在奶奶生日当天,姑妈说:前些年,你奶奶是极力反对这样大操大办的,怕麻烦到家人、亲友和乡邻。上个月,突然把我们都叫回来说:今年我的九十岁,我要大办特办。
我突然明白,奶奶也许感觉到了什么,奶奶想在自己还在世时,通过这次宴席,为自己操办一次人生的告别仪式,她要大声的对这个世界说:再见!
往后,每一天,是看破红尘的每一天,是无欲无为的每一天。等待着与那个最初来到世上的自己相遇,相视而笑,说一句:咱们“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
吃完晚饭后,便要和前来贺寿的结拜兄弟周书记和多年好友冲哥一同赶回长沙,中转去武汉。和奶奶在寿宴现场告别后,便匆匆回家整理东西。开车准备出发时,远远的看见堂姐们搀扶着奶奶往石头塘走。儿时,颤颤巍巍,在我脑中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如今,它却成为奶奶蹒跚前行的,蘸满风霜的立体画面。
我跟他俩说,等等,我再和奶奶告个别!90了,和奶奶每次分别都意味着永别!
老家是新疆的周书记说,以前我每次从新疆回湖南就是在做这样的事!
那一刻,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场景,那是一年前,周书记在凌晨两点打来一个电话,听筒里,是他嚎哭的哀恸,“张睿,爷爷去世了,什么都没有了。”而那时,他正在异乡的候机室,孤零零地焦急地等待着赶回去见他爷爷的最后一面!
我把视线默默地从他身上移至奶奶身上。我的心在微微颤抖,它在害怕,也在祈祷。
金岳霖88岁生日时,冯友兰老先生赠送了一副对联作为寿礼,下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寿即88岁,茶寿即108岁。在这里,我想对奶奶说,您已将米寿甩在了身后。孙儿再一次遥祝您:相约于茶,相约于茶!!!
“lailai”,听到我的祝福了吗?一定要“相约于茶”!
小孙张三九
甲午年三月十六、十七初稿于石头塘
甲午年三月十八定稿于武汉
一篇旧文,发表于此,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