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给孩子创造富足的生活环境无可厚非,只要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几乎都能满足。但是,您是否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对喜欢的东西都是玩几天就搁置一旁,而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想占为已有,哪怕这个东西他已经拥有,仅仅是颜色不一样?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极其不满足出于何种原因。
第一、家长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无节制的满足让孩子产生一种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的错觉,这种错觉包括抢别人的东西。或者说只要别人拥有的我就想拥有,不管这个东西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我们曾在新闻中看到13岁少女因为想要一部苹果手机不惜出卖了自己的身体;14岁网瘾少年将父母辛苦攒下的积蓄挥霍在游戏里……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但孩子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这种错误的认知是家长无条件的物质满足下产生的,因为一切来的太过容易,他们无法体会到“粒粒皆辛苦”,这不是对孩子的爱,这种无节制的满足渐渐地让孩子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第二、家长需要了解孩子除了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是否被重视。创造富足的生活条件不仅仅是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加重要的是满足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其安全感才会真正建立起来,慢慢形成幸福感。内心丰盈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从而也深爱自己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陪伴,才能从心理上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么,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家长应该把握好需求和给予的尺度。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家长应该分析孩子的需求那些是真的,哪些假的,当孩子提出合理的物质需求时,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同时家长要延迟满足,从而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的重要性。当拒绝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应有充分的理由,不能随情绪而定。另外,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以别人的喜好作为自己的喜好,给孩子保留想象的空间,鼓励并引导孩子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其次,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孩子和成人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请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中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倾听孩子的建议,对待孩子的进步和小贡献要及时肯定;给孩子空间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孩子的选择给予合理的建议,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最后,言传身教,和孩子共同养成好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从自身做起,不随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注重满足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教会孩子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增强抗挫能力,提高自信。
孩子的成长需要每位家长用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