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帖子,在简书或各大公号的推文中并不鲜见。多数成年后的创伤、挫折,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幼年时代,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不足、无知、和无意识的伤害。而且,这种创伤和伤害又往往不以人人意志为转移,潜移默化,又遗传至下一代。若非深刻醒悟,经历过刮骨疗毒、疗伤,这种缺憾、缺陷似乎成为家庭心理上的DNA,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如此微妙。
分歧
昨天晚上,和母亲又在大吼大叫中对峙了10余分钟,过后,我心生愧疚,但发现近年来,与母亲的隔阂,在亲近之后愈加放大、加深;距离往往像一面滤镜,剩下的是思念和挂念,但一旦居住同一屋檐下,几近24小时的接触,一些分歧则被放大。
回老家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每天就剩饭剩菜问题和母亲辩论,间或夹杂着几次吵架。诸如,一袋已经过期很久已然发臭的大对虾炒来吃,过期近两年不知何时开封的果汁还保留;未拆封刚过期的麦片,舍不得扔……我深知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扔折射的是其曾经贫困生活经历;是对子女的爱,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子女,是过去引以为豪、自我牺牲式扶养模式的体现。可一种受虐式,不心甘情愿的付出的爱,不断念叨过程中,隐含的是对被爱方的一种控制,以道德制高点造成被爱方的愧疚,从而顺从……所以,自我牺牲式的爱往往也是一种压力和枷锁,受困其中的人几乎想要逃避,甚至希望对方从未给予过这份沉甸甸的爱。
当然,一份出现问题的关系,也并非一方的过错,牺牲式的爱,也并非全部充满烟火味。有时候,冲突过后,也在反思自身,究竟是自己对某些我曾经被母亲深刻影响的并且深以为然的“正确”产生了怀疑,挑战了母亲一度树立的权威;还是对原生家庭的觉醒,反抗和改变着母亲“遗传”给自己一些处事模式,引起了种种冲突;亦或是自己的不如意和外在对自己的压力和挑刺,我转移给了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母亲……
沟通
母亲在吼叫中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诉求,我和你讲述过去吃过的苦,希望你们的同情和体恤,你们不仅不同情还说气话……冷静下来,反复思量母亲说的,年岁渐长,生理机能下滑,心理和思想认识与时代有了代沟和距离,面对曾经百依百顺,听话女儿的种种反抗,母亲自然有些不适应,经历着不适~震惊~冲突~妥协~退步的过程。而自己每天身处与母亲不同的人群中,接受着新方式、新思维的冲击,发现了母亲的不合时代,总是忽视了换位思考,而是用自以为是的正确直接指出,有几分残忍。
其实,每种模生活式都是特定下的产物,是身经百战后形成的生活技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谈不上孰对孰错,我只是仰仗着母亲对我的爱,痛快淋漓的抒发了自己的意见、不快,却忽视了母亲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
细想,养好脾气真的是一门很重要的情商课。学会以更加平和、关爱的语气和态度,和母亲沟通,而非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正确,盛气凌人的压倒和威慑。宽恕自己,放过别人,好好沟通,疗愈自己,滋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