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是接纳孩子的第一步,可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却不容易做到。我们习惯于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跟孩子沟通。“你要早听我的话,还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你自己闯的祸自己收拾。”“这会儿想到哭啦?事已至此,哭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些“谆谆教导”只会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不愿意再向我们敞开心扉,有多少亲子关系就毁在“你根本就不懂我”上。所以,当孩子跟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安慰或者提建议,更不能数落或者说教、评判,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听,理解他,包容他。当我们自始至终都以深切的关怀来倾听孩子时,就和孩子产生了情感的连接,孩子就会靠近我们,和我们一起努力去解决问题。
其次是认同。有句谚语说“如果你站在我的鞋子里·······”,意思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我们父母不但要用心倾听,而且还要“站在孩子的鞋子里”听,更要不加任何评判地去听。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很多人都喜欢到老头子那里诉说,因为所有人在他那里得到的都是全然的接纳,没有半点评判,非常的舒服。所以大家烦心的时候,都喜欢来找老头聊天。你看,大人都希望得到认同,更何况孩子。当我们认同并且尊重孩子的感受时,会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理解,这将增强亲子之间情感的亲密连结。那如何认同孩子的感受呢?秘诀就是——“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也就是说,别人开心的时候,你与他们一同开心;当别人忧伤的时候,去分担他们的忧伤。
我们要参与到孩子的喜乐中来,哪怕只是孩子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开心的事,都应该与他们同喜乐。记得有一次,我的大宝贝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下午打班际篮球赛,得分最多。我当时有点心不在焉,觉得班际篮球赛而已,没什么了不起,就没怎么回应他。然后大宝贝很失落地对我说:“妈妈,你对我喜欢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兴趣,跟你白说了。”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赶紧向孩子道歉。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视孩子的开心事了。
认同的方式可以通过言语来表达。如:“我真为你感到高兴!”“这真是太棒了!”“我听了都兴奋,更别说你了!”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表示我们的认同。高兴的事可以伴着庆贺和礼物。如:带着孩子去吃顿饭,去吃冰激凌:买他喜欢的东西;给他一个特权;带他去公园;送张贺卡等等。
最后是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的独特个性。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本性,并以此来培养孩子,让每个孩子“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父母的 天职所在。
接纳的案例:
有一个孩子,她只有7岁,她最喜欢彼得.潘的故事,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想象自己是彼得.潘故事里的各种人物。有一天她的妈妈在干家务,而溜留到地下室里,发现一大箱圣诞节用的人造雪花,她便幻想这些是故事里的人物汀克.贝尔用的灰尘小精灵。
“我就是汀克.贝尔,到处撒我的灰尘小精灵。”七岁的小女孩幻想着,她在地下室四处溜达,把手里的雪花撒向空中,不一会儿地下室到处都是灰尘小精灵了。可不久,她就从纯粹的幻想中回到了现实,她望着满地的雪花,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了多大的麻烦,把地下室弄得一团糟,我的天哪,她心里忐忑不安。不久妈妈就发现了。她的反应和别人大相径庭。她进入到女孩的世界,明白她当时是把自己当成汀克.贝尔,到处抛下她的灰尘小精灵。她蹲下抱着小女孩,和她一起讲故事里的彼得.潘和他的奇遇记。妈妈进入了小女孩的梦,让她重新体验真实的感觉,她们一边笑灰尘小精灵到处都是,一边一起把地下室收拾干净。
文中的妈妈也讨厌地上被弄得乱七八糟的,所以她也让小女孩地知道地上很脏,应该尽快收拾干净,可同时她没有破坏小女孩神奇的幻想,她非但没有责骂她,反而和女儿重温了美妙的感觉,这对女儿来说非常重要。
母亲没有纵容他,同时又让孩子尽情玩耍,她总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她总是把接纳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