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带一个实习生,小姑娘操作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知识不是太扎实。在我亲自示范又放手不放眼的让她做了几次膀胱冲洗的操作后,确认她能够正确独立完成了,就让她独自前往。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当她把输液器与尿管连接好,开放输液器开关,准备开始冲洗时,却怎么都不见液体滴入。这在平时静脉输液过程中才能见到的百年不遇的情况,竟然让她遇见了。她检查了输液管与尿管连接的各个地方,也检查了尿管是否完整存在于尿道内,都没发现异常。就在她正在纳闷时,家属开始说话了:姑娘,你别鼓捣了,去把你的师傅叫过来吧。
于是,她不好意思的跑到护士站,告诉了正在那里写护理记录单的我。在我果断采取措施后,液体得以顺利滴入。
这整个过程,很显然,病人家属对实习护士是不信任的。只是平时这个同学比较勤快,与这位家属相处关系融洽,家属碍于情面,在开始时不好意思拒绝罢了。
又是一年毕业季,也是实习同学陆续进入医院参加实习的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未知的恐惧,实习同学怎样才能快速的让自己进入角色,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临床的实习生活,让家属在虽然忐忑的心情下,也能够给自己许多“第一次”的机会。这是每个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士都应该为之思考的问题。
首先:实习同学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理论基础是一切操作的依据,是提高操作成功率、建立临床自信心的泉源。一个实习护士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当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将会成为飓风来临时无法掌握方向的路人,脚不能踏实地,只能随着风向的变化而变化着脚步的位置。就像到了临床,没有理论的依据做支撑,你只能重复着老师做过的操作,而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做。甚至,有时候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你也发现不了,跟着一路错下去。
我曾经见过不止一个实习生,在实习阶段的后半期,肌肉注射的手法还是错误的。问起为何这样操作,是为了减轻病人疼痛还是因为操作习惯,答:第一次进临床,见老师都是这样操作的。可见,没有理论基础是多么的可怕。
理论基础还是建立操作信心的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底气,有了主心骨。按照它的方法走下去,你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绵长。当宽长到一定程度,家属肯定会信任你的能力,肯定你的操作,让你充满希望的继续走下去。
其次:要勤学好问,多与病人及家属接触,取得他们的信任。
进入临床,不比在学校那样学习单一,临床病人复杂多变,临床新知识层出不穷,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多问个:为什么。当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时,你的这方面知识也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进入临床实习,还要学会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当老师的才能给你争取,才能让你尽快经历进入临床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再者:做每一项操作前要弄清操作的流程,提高操作成功率。
实习同学每进入一个科室,都要学习此科室专科的操作,因为这些操作也许是你在临床实习中唯一在这个科室才能见到的,错过了,整个实习期也就错过了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些专科的操作不像那些静脉输液、血糖监测、皮试、皮下注射等这些常见的临床操作,在哪个科室都有可能见到,错过动手的机会,还会再次遇到。
在你第一次开始一项操作之前,一定要把这项操作的流程掌握熟练,要把它的操作步骤烂熟于心,并且在私底下已经空手比划过数十次。这样,当你真正在病人身上开始操作的时候,才不至于在紧张的同时,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才能提高第一次的成功率。第一次成功与否对一个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愉快的进行下面的实习工作。
最后:能够吃苦耐劳,利用业余时间勤练习。
实习阶段是从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每一个实习同学进入医院,都带着他们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天真与作为一个学生特有的书生气。他们需要现实的磨砺才能真正从学校走出来,走向这个复杂的社会团体。这其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坎坷,这就需要实习同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怀,不怕干一些与实习无关的额外的工作,跟科室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把该掌握的知识铭记于心,为以后步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中,临床操作遇到的问题,未必当下就能找到理论的依据,即使老师给你讲解了,在当时你也未必能够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实习同学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不断的学习理论,练习操作,切不可似懂非懂的随它而去,不管不顾的任其搁置。如若这样下去,你永远不会有大的进步,永远只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
衷心希望各位初到临床的实习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适应临床的生活,在挥霍青春的同时,也能够为之奋斗起来。在操作的过程中,让“把你的师傅叫过来吧”这样的话,出现在家属口中的频率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