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武义县乡村“十百千”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开班仪式在武义县教育局进行。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主持了一天的研修活动,教育局钟旭良局长发表了开班仪式讲话,对学员提出了希望与要求,教科所雷国强所长现场指导了大家一天的学习。我做为蓝美琴老师工作室的成员有幸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
一、如何有效阅读
此次交流中,无论是教授、专家,还是在坐的伙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阅读”,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的确,阅读能明理、启智,但却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还记得雷所在往届培训中提到的“刻意练习”一词,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刻意阅读”,读着读着,欣喜地发现原来专业书籍也能给我带来如同散文、小说中的快乐。在专家团点评与指导环节,马老师的发言记忆犹新,她让我对如何进行真正的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马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读研、读博时的读书经验:一是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两万字的综述以及一篇简短的综述并进行复述;二是根据书中的内容,提出10-15个问题;三是从不同的书中去寻找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马老师特别强调在阅读中需有“批判性思维”,要学会去质疑,在反疑问中明辨事理。是呀,平常自己在阅读中,从未如此站在一个“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总想着能写出来,出刊成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就应该是对的。
那如何有效阅读呢?培训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潘宣冬老师说的慢读,马老师介绍的精读、粗读,黄老师提的勤读、博读,都是非常不错的能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回忆以前的阅读,大多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相关知识问题,而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素养,我就会去找此类相关的书籍来恶补。比如,每个学年做课题的时候,这样的阅读就会特别的适用,什么情感教育研究?什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等等,每次的阅读大都停留在低等水平,只关注自己要用到的,很少理性的去分析、整理书中与个人成长的价值,阅读深度远远不够,因此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当时用过了也就过去了,纯粹就是解决刚需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
加入班主任精英班后,李教授和雷所时常与我们讲怎样读才是有效读,阅读时要圈划、批注、追问、反思,还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专业书籍。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下,我改变了自己以往的阅读习惯,拿起了笔和本子,仔细研读完了《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你好!寒假》、《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一辑)》。例如在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这本书时,我不再是只关注书中呈现的策略,我是否可以操作,可以借鉴,而更多的是在思考这些观点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个人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书中有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者没有做到的,哪些又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是可以尝试的……如此转变以后,阅读专业书也就没那么枯燥、乏味了。
关于培训过程中,同伴们提到的专业书籍理论读不懂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没什么,毕竟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无需给自己制造压力。我一直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件给人带来快乐的事,当然,这里的快乐不是浅薄的开心,应该还要包括“思考”的幸福。但有的书就是成心不让读者读明白,无论自己怎么去思考,脑子里都是“浆糊”,那又何必自寻苦恼呢!不过,专业书籍里的理论读不明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高度不够。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把读不明白的摘抄出来,然后继续往下读。有一部分问题你会在继续读中自然而然地解开;还有部分问题可能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你会幡然醒悟原来就是那么回事;剩下那部分问题如果你心里还是放不下,就是想给它解决了,那就积极请教高人吧。他们一定会给你满意地解答。
最后,关于读书,我得在这做个深刻地检讨。书读是读了,圈划、批注做了,笔记也摘抄了,但是写出来成文的读后感、体会、反思却寥寥无几。我也很苦恼,读完书,常常会出现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满脑子的想法却迟迟无法下笔……蓝老师说:“读与写是相互促成的。阅读的本质是思考,就是在他人思想的启发、帮助下,逐步改变阅读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思想;而写,更能促使自己形成专业的表达和科学的话语体系,只有写,你才会写。”确实是,只有在反思中进行思考与重建,阅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读和写不能分家,只有写了才能明辨事理。接下来的读书,我要让写与他为伴,不能让灵光乍现的想法消失了,勤动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犹豫。
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些事
正如李教授所言:“读专业书籍,能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实践。”那么,理论与实践之间又该如何去衡量呢?在4月份市级重点课题中期论证会上,与会的专家给我们的课题实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引起了我们的讨论。我们目前的学习方式是先有选择地学习理论知识,再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而专家们认为,如果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理论的学习。
培训完后,我把这个问题跟几个好友交流了交流,大致呈现两种观点,即有的认为应该先从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有的认为还是应该先学习理论,再具体应用,最后达到理论的提升。后来,我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其实,这里有一个辨证的问题,就好似“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在教育问题上,更没有绝对性。当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假设:如果教师自己先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事实上,教师每天不用找都有许多问题),然后,再去翻有关的书籍,以期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持,问题是教师能不能找到,用多少时间找到?显而易见,这样的办法可行但不可取。另外,还有一个“理论意识”的问题,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了“从实践中找问题”(其实没有强调的必要),就必然削弱教师的理论学习意识,目的性也不强。就好像大热天,一个人在烈日下找遮掩的工具,结果随便找了样东西就算了,反正可以缓解一下,而有的人出门前知道了天气情况,早准备好了帽子、伞等遮阳工具,无论遇到高温还是下雨,都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了。
正如李教授所说:“读书是为了把握新的生长点,提出新的问题,并付诸于实践。”我也倡导要先学习一定的理论,不是单纯的、一味地学习,而是学习和应用相结合,这里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即是先理论还是先实践。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必将有理论指导实践和根据实践来讨论、应用理论。更何况,相关理论书籍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学实践而面世的,这些书籍中本身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些典型的教育教学现象已经被研究,也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解决策略,教师只要去关注、正确应用,就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在成功经验中,教师的理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三、工作与生活之间的权衡
班主任在现实的情境中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在学校,班主任是学科教师、班级的建设者、教研人员等;在家中,是妻子、母亲、儿女等。在实践的生活与工作中,多种角色期待的交织常常使班主任老师陷入角色冲突的苦恼之中。工作时,我也常常被这些所谓的角色所困扰,时间摆在那,事务也摆在那,常常是忙了这头,忘了那头。培训中,多数参与分享的种子班主任也提到了时间太少,事情太多等问题,想来这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吧。不过,也有许多伙伴突破了这一局限,比如我们的大姐、带头人——蓝美琴老师,这位近50岁的班主任,集教科室主任、学科教师、妻子、母亲、女儿多重角色于一身,却能将身边事务处理的仅仅有条,甚至是非常出色。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情远远胜过了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下次集体活动的时候,我定要好好向她请教请教该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要做得事,不耽误生活,不耽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工作和生活,我心中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工作上的事不带回家,家里的事不带到学校。尽量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划出自己的私人时间,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良性循环的生活状态,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工作。
非常庆幸,这个暑假我是“安逸”的,除了备备下个学期要上的课,做做学科题目,每天检查学生各项打卡、学科自学情况,应邀参加各小队队长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剩下的时间就都是我自己的了,看看书、听听音乐、走走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日子过的特别美!
心若在,梦就在,梦想若在,行动就在。最后,感谢李教授、专家团队的老师、雷所、12位种子班主任带给我的精神盛宴,让我坚信:学习是一种充实和快乐。保持学习的态度,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