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
汉代琴曲作品数量比前代有显著增加,内容更丰富,题材也更广泛,像《幽兰》,《白雪》和《蔡氏五弄》,以景物为描写对象,含蓄地抒发情感。桓谭,《新论.琴道篇》中七首作品以古代人物描写对象通过人物介绍历史知识。同时起到了借古喻今的作用;扬雄在《琴清英》中的两首作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更像是出自民间传说;蔡邕《琴赋》中的十首作品,更接近于民间歌曲;所有这些使得汉代琴坛色彩斑斓。
从题材内容的主流来看,均反映了民众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有的作品直接针对残暴的统治者,发出了不平之声,这就更加值得珍惜。
《饮马长城窟》见于蔡邕《琴赋》,原为汉代相和歌瑟调曲,它的主题被认为是“秦人苦长城之役”,有可能是从当时的民歌发展而成。这一题材,常为后人引用,一直到唐代以后。
《聂政刺韩王曲》见于《琴操》,讲一个造剑工匠无辜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终于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他自己为此也付出生命代价,现存著名琴曲《广陵散》,就是根据此曲发展而成。
卞和献玉遭刑等内容的作品,具有同情受害者,揭露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意思,还王昭君,远嫁单于等题材的作品,则歌颂了他们的人品,这些都体现出民众的志趣,意义深远。两汉时期,不少作品倾向于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大风歌》表现了刘邦在开国期间,统一全国的伟大抱负。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有的歌颂节杰出人物,如赞扬禹治理洪水的《禹操》等,有的批判无道君主,如《文王操》中对殷纣的揭露。对普及历史知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都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以孔丘为题材的一些作品,如《龟山操》,《将归操》等,对于出于对他的同情和敬意,如实地反映出孔丘壮志不展,遭遇困厄的处境。
有些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琴清英》中介绍的《雉朝飞》,故事说卫女殉情而死,她的保姆哀伤地弹奏着她生前常抚的琴,忽然坟墓裂开,飞出两只美丽的雉鸟,双双飞去,象征着坚贞的爱情。
从演奏方式来看,汉代琴曲作品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故事性,二是与歌唱相结合。
关于故事性,就是将主题思想贯穿于情节故事之中。两汉琴曲中,不论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有着一定的人物和情节,有些情节还比较复杂,曲折生动。这样单靠音乐是很难表现的,很可能是通过口头的解说。桓谭《新论.琴道篇》中所讲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就是采用解说的方式,把听者引入特定的意境,然后才慢慢弹奏琴曲。这种形式中,讲故事和奏音乐相互补充。一个以情节见长,一个以抒情取胜。
关于弹琴与歌唱相结合。汉代作品都有歌词,可见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和当时的相和歌曲非常接近,“相和”的意思,包括歌声和乐器的配合,以及乐器之间互相配合,琴在相和歌曲中的广泛运用,必然会对它的演奏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会大大丰富琴的曲目。蔡邕《琴赋》中说“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嵇康《琴赋》中也有“拊弦安歌,更唱迭奏”的描写。就是指这种演奏方式。和相和歌有过密切联系的著名琴曲《广陵散》,昭《昭君怨》、《大胡笳》、《小胡笳》至今仍有古谱传世,他们虽已发展为器乐独奏曲,但一定会保留有汉代相和歌曲的某些特征。
秦汉以来,在天下大一统,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新形势下,琴曲艺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和过去相比,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先秦琴师多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汉代的“鼓琴待诏”多来自民间,而且更专业化,大都有自己的著述问世。二是先秦的文人弹琴,主要为维持士大夫的身份,或借以求官,而两汉的文人琴家,则更多是出于本人对音乐的爱好。三是根据两汉的琴学著作,可以看出:汉代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传统,作品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从这些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相和歌曲的兴起对琴曲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