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说:清晰的思考产生清晰的写作。要想清晰思考,就要在写作时不断问自己:我想说什么?《文心》也有类似的讲法。
因为各人所要发表的意思、情感千差万别,要有了具体的意思、情感,然后有具体的组织方法,凭空是无从说起的。然而也不妨举出一个总方法来,那就是回问自己四个大字。
回问自己,就是写作时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个方法,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我是个写作困难户。初高中时,同学一个小时就能将作文写好,我却好几天憋不出一个字。前些天写《象与骑象人》书评,写了两星期才定稿。这种困难固然有阅读量太少、词汇不够丰富的原因,但核心问题却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读了一本书,模模糊糊有许多话要讲,却总在云里雾里,提炼不出一个观点。提炼出一个观点,找了些材料。写着写着,发现材料跟自己观点相反,自己的观点越来越立不住脚。而自己也越来越混乱,不知道怎么写下去。
这些归根结底,都源自思维不清晰。回问自己,是让自己思绪清晰的好办法。《文心》里是这么用的:
1、问自己,写这篇文章是想要说些什么呢?
我们就会回答,要讲一个产品的功能,一件事情的经过,还是发表一个观点?如果是描述产品的功能,就是说明文,必然要把产品的每一项功能说清楚讲明白;如果是叙述事件经过,就是记叙文,就要讲出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尾;发表观点,就是议论文,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和有力的佐证。每一种文体都有不同的写法。
2、问自己,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
写一篇文章可能起于某种因缘,比如朱自清写《背影》,缘起于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心中悲伤。父亲强撑,却仍对20岁的朱自清关爱有加。朱感受到父亲的拳拳爱意,便用文字表达出来。
也可能发现事物不一样的另一面。比如魏叨叨写《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是因为发现市面上的育儿书理念太旧,他想用自己掌握的脑科学知识,为育儿正名。
3、问自己,这个材料,能不能增强中心意旨的力量?
有些材料,能让中心意旨更鲜明。比如《背影》,父亲穿过月台去买橘子,因为身体胖,翻越月台并不容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个细节,让人想起诗经的那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即便自己劳苦,都不忍孩子受苦,父亲的爱跃然纸上。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花费许多功夫去找材料,为了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就会想尽量把它用上吧!但这项材料的意思却可能和文章的主旨相背。这时候问自己,材料能增强中心意旨的力量吗?心中的答案呼之欲出,也只能忍痛割舍。
时刻回问自己,会一直提醒自己,文章的主旨,不至于写着写着就偏离方向,不知何方。就像在大海上的航行,不清楚自己的航向,就会瞎转悠。一旦看清远方的灯塔,也就知道的方向。再怎么走,都不会偏太多。
《文心》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样回问自己。比如看见一幅画,想把它写下来,就要问自己:
1.要写画面上的景物,还是布局和调色的技巧?还是三者都记?
2.从什么地方看见那幅画呢?
3.如果记景物,哪一景、哪一物最引起我们的注意呢?如果记技巧,哪一部哪一色最受到我们的赞赏呢?
第1个问题,写景物,还是写技巧?一幅画,比如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可以写画中的内容,右边的婴儿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指人类生存发展,最右边的老人,指人类的衰败与死亡。也可以写画的技巧,“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还能讲讲画家的故事。画这幅画之前,高更得知女儿去世,加上贫病交加,极端绝望,准备在自杀前画一幅绝笔之作。不管哪一个角度都能成就一篇文章,但内心最想写,最擅长写的是哪一方面呢?
第2个问题,怎么知道这幅画呢?我个人是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后知道这幅画的,去网上搜索后发现很震撼人心。这种心理过程常常夹带着中心主旨,可以作为开头引出文章,也可以放在结尾结束文章。
第3个问题,我最在意画中哪一部分呢?比如《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最在意的是这幅画的内容和哲学含义。那我便详细论述与此有关的见解,而省略其他无关内容。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用这个方法去回问自己:
1.要评论书的哪一方面呢?内容、排版还是装帧?
我:当然是内容啦~
2.怎么知道这本书的?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我:这本书是在韩老白的推荐书单里发现的。读这本书之前读过《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等欧美作家的写作方法书,虽有收获,但毕竟是为英语作文而写,有些方法有点水土不服,想找一本中文写作书参考。
3.如果评内容,喜欢哪个观点?讨厌哪个观点?这本书哪个地方让我印象最深刻呢?
《文心》中有许多精彩的方法论,比如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但触发并不是我在写作时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写作思路才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在文章中只谈“回问自己”,而舍弃“触发”。
在写作之路上,还是个小学生,路还很长,方向却越来越清晰,但愿能以己之力,在写作中获得一席之地,最后引用威廉·津瑟在《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的话送给自己:
清晰地思考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作者必须练就这一本领,就像他们做任何需要逻辑思维的事情时一样,如列一个购物单,或作代数题。……写作是艰苦的工作。一个表达清晰的句子绝非偶然。很少有句子是第一次甚或第三次写出来就对路。写作绝望时请记住这个。如果你觉得写作难,那是因为它确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