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是《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分享其中一个“跳出盒子去想问题”的故事。盒子,意味着你现在所处的环境。跳出盒子,就是走出你的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拥抱新的可能性。
1908年8月12日,亨利福特带着他的手下,看着第一辆汽车从底特律工厂生产出来。在T型车以前,汽车是富豪阶级的专属配件,一般人是买不起的。亨利福特想要制造一辆便宜的汽车,让普通家庭也能够拥有。T型车不但实现了他的美梦,更是工业生产史上的转折点。T型车后来能更便宜,关键在于1913年采用装配线来生产,生产速度比以前快了八倍,时间缩短,成本就降低,产量也大幅提高。之前做车子,是大伙一起来装配。而装配线则是把装配过程拆开,有人专门装引擎、有人专门装车门、有人专门装方向盘……每一段只做单一的动作,做完移到下一段去做下一个动作。好像一条线从线头走到线尾,车子就装配完成。这不只对汽车工业是重大突破,而且还改变了所有工业生产的模式,所以又称“生产线”。直到现在说生产什么,都说开几条线。这个主意是谁想的?是福特手下的威廉克兰。他怎么想到的?据说是他在给儿子讲《三只小猪》的故事,讲着讲着,忽然想到他在芝加哥参观过一家屠宰场。当“猪体”进入屠宰场,有人负责肢解、有人清理内脏、有人切猪腿、有人剁猪头……个别工人重复处理同一个动作,效率惊人。他想猪可以这样拆开,那汽车为什么不能这样拼起来?于是,他打了一份报告给他的上司彼得马丁,内容说到他在屠宰场的见闻,以及他想用相同的概念来装配汽车。这份报告现在好好地存放在“亨利福特博物馆”的玻璃柜中。8月12日这天,他们实验给福特看,顺利用装配线生产出第一台T型车。
威廉克兰是“装配线之父”,毫无疑问。他能从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从猪身上来想到了汽车的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