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厨房深似海
最近两个月的朋友圈,大家都在“嚯嚯”面粉,各种面食层出不穷,馒头包子油条面包蛋糕凉皮肉夹馍……几乎没有不会做的。
看得我心生羡慕,可又不敢轻易去尝试。因为看视频觉得都不难,一上手就弄砸。只要是要用酵母粉的食物,直接绕道走。
奈何有一颗执着的吃货的心,绝不肯轻易罢休。发酵粉的不会,总有一款不用酵母粉的可以试试。
机会来了,网上看到一款油炸的面食——排叉,步骤不难,关键是不需要用酵母粉。家里有半袋面粉,有芝麻,当天晚上就做起来。没有厨房秤,面粉和水都估摸着放,最后也居然很成功。
后面就放心大胆地做各种不用发酵的面食了。像西红柿疙瘩汤也做过,做得最多的还是饼,早餐时现烙现吃,无需等待。
有一天,大姐做了馒头,先生看着手机屏幕里的馒头说:“这每天早上吃一个这样的馒头再喝点粥倒挺舒服的。”他不爱吃油腻腻的食物,像炸的烙的,他几乎都不吃,幸好儿子赏脸,每次帮我光盘。我说,那不简单嘛,买面粉和发酵粉来做呗。他居然鄙夷地说:“你又不会做。”其实本来不太会,他这样一说,好像就会了。“谁不会哦,做给你看看。”这不,那天买了面粉上来,立马尝试起来。
馒头算啥,我要做升级版——红糖馒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红糖放冰箱存放太久了,结成块,平时也不吃,利用这个机会消耗掉,这我可不会告诉他们。用开水把红糖块化开,然后找一个干净的盆,估摸着倒了一些面粉进去。我之所以不能写菜谱是因为我什么都是估摸着放,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样做是非常不科学且不能提供操作参考的,但我做的每一样都是这么估摸着做的。待红糖水稍稍晾凉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倒了一些酵母粉进去,化开,接着一起倒进了面粉里搅拌。好像水有点多了,又倒了一些面粉进去。这样反复,总算揉出了一个不太光滑的面团。盖上盖子等发酵。
接着端起手机,广而告之,我在做红糖馒头了。可聊了快一个小时后,去厨房一看,面团似乎没有膨胀的迹象。难不成是水太烫把酵母烫死,也把面烫成一块死面了?怎么挽救?再加酵母粉试试,把酵母粉和稍许面粉混合,加水调匀,再揉进面团去。烧一壶开水,倒入一个大盆,然后把装面团的盆放在上面增温。
过了半小时再去看,面团像云朵一般渐渐变蓬松变轻了。我兴奋地对先生说:“应该可以成功。”拿出面团,再揉几遍,专业地说是排气。然后搓成长条,揪一个个小剂子下来,团成圆鼓鼓的馒头坯子,放到蒸屉上继续蓬松发酵。锅里水烧开,再关火,把馒头放上面利用温度发酵二十多分钟,面团居然膨胀了一倍多。再次开大火蒸,一边蒸一边看,馒头继续膨胀,表面也变得光滑好看了。
最后成品居然出乎意料地成功,虽然吃过了晚饭,但都不介意再吃一个刚出锅的红糖馒头,当然我吃了两个。这次又鼓舞了我的士气,再也不惧怕做要发酵的面食了,并信誓旦旦地说,下次要做包子。儿子边吃馒头边问我,什么时候做包子,包子包什么馅,最后是肉馅的。
这真是一入厨房深似海呀!
自感厨艺好像是遗传所得,妈妈以前就非常会做菜,哪怕物质匮乏,她都能变着法子做出好吃的。比如之前做的排叉,小时候好像看妈妈在过年时做过,只是名字不这么叫。比如馒头,在端午,或者别的节日,妈妈总会做一些馒头改善伙食,因为在家乡以前面食是很稀罕的。至于春天,野菜野花上餐桌,那也是常有的事,她总有办法解决菜的问题。
厨房,除了食物在此流转,亲情也在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