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完饭的时候,因为俺闺女不认真学习,就又吓唬她要将她扔门外,很快山上的“马哄”、“皮答狐子”就会来抓小孩,我紧张兮兮的说:“咱现在可是住在山边上,它们听到哭声很快就赶来了”。 果然俺闺女一脸严肃紧张,为了烘托故事的真实性,海军同志便妇唱夫随,讲起了他小时候道听途说关于“皮答狐子”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 说到教育孩子,尝试了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后,最终发现对付我闺女还是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凑效,最终基本形成以吓唬、大声斥责为主,棍棒、巴掌为辅的教育方式。 言归正传,继续讲“皮答狐子”,话说什么是“皮答狐子”呢?因为这个动物的名称和种类,我和海军同志又展开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在我小时候我听说的故事主角是“皮狐精”,也就是狐狸。但是海军同志持反对意见,他小时候听到的就是“皮答狐子”,而且不是狐狸的俗称,这个动物比狐狸体型要大三四倍,站起来得近一米。鉴于讲故事的人是他,为了故事的连续性,最终我选择退让,让海军同志继续讲他的“皮答狐子”。 很早的时候他们村西边的南北山上仅仅住着三户人家,俗称三道梁,有一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头和老太太居住,有一天老头去附近林子里打猎,老太太在院外的猪栏喂猪,就听见一个陌生的声音在身后说:“大婶子,给颗烟抽呗。”老太太头也没抬便回话:“我不抽烟,哪有烟?”陌生的声音又说:“堂屋桌子上不是有卷好的旱烟嘛,你给我拿颗呗?”,老太太听了,便抬起头四处张望,看看谁在和她说话,看了一圈没看见,就寻思,他说堂屋有烟,难道进屋里去拿烟去了?转身就往屋里走,进屋转了一圈也没发现有人,便往外走,这时就看见猪栏里有个带斗笠的个子和围栏差不多的灰色身影在往外赶猪,那时候猪可是家里最值钱的牲口了,老太太看见有人偷猪,便大声疾呼:“你是谁呀?干什么?”老太太的喊声并没有吓走那个身影,老太太近前一看,吓了一大跳,这哪里是个人呀?浑身长着毛,学人带着斗笠,这不就是“皮答狐子”嘛,老太太大声呼叫老头,正好老头在附近很快赶回来,对着“皮答狐子”就是一枪,也不知道打没打中,反正它抱头鼠窜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皮答狐子”模仿能力。 紧接着,海军同志又讲起了另一个关于“皮答狐子的故事,他们村原来经常丢一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畜,那时候这些家畜都养在院外,或者即使院内院墙也不高,不牢固,所以被一些野兽拖走吃掉的挺多,那一年特别的多,按说野兽一次也就拖走一只,但是那年很奇怪,一窝都不剩。村里人被偷红了眼,就憋着劲想找出这个贼。正巧有一晚上下了很大的雪,地上走过的脚印看的清清楚楚,几个家里丢了家禽的青壮劳力就手持棍棒,结伴跟随脚印来到铁道旁边的一个寒洞下。大吃一惊,一只“皮答狐子”正在往里赶一只鹅,寒洞的洞口被它用树枝封住,里面都是各家的鸡鸭鹅,这个“皮答狐子”太精了,知道一下子吃不了,还圈养着,一个一个的吃。由此看来这个“皮答狐子”的智商比一般的人还要高。 还有一段时间,半夜里村里的人老听见后沟有个女人哄个孩子在哭,但是半夜三更,谁也不敢起床去看。恰巧那时候他们村正在修铁路,那些修铁路的人本身就在村外野地里扎营,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有一天他们听到了,就结伴拿着矿灯来到后沟,结果女人孩子没看到,就看到一只“皮答狐子”穿着一件破棉衣,爬在地上学小孩子哭。 最后这个故事,就是海军同志的亲身经历,有一个夏天,海军爸爸在瓜地里看瓜,很晚了还没有回去,海军妈妈就着急,背着他去瓜地里寻找,结果到了地里没见人,海军便大声喊“爸爸”,刚喊了没几声就听见树林里的沟子里,传来了和他声音一模一样的喊声,他喊一句,那个声音学一句,海军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遇到“皮答狐子”啦,吓得背着海军同志飞奔到他姥姥村里,这个瓜地离他姥姥村比较近,到了那里一看原来海军爸爸被他二舅叫去喝酒了,所以才没回家。 俺闺女听得是一脸紧张,吃完饭便乖乖的找我学习了,故事的真假我也不去探究,闺女听话了这倒是真的,感谢这个“皮答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