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汇报

                  《苏东坡传》感悟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三四章,像跟着一位少年慢慢走出故乡的烟雨,看他如何在书香与时代的风里,悄悄埋下一生的底色。

      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是被“家”细细浸润的。父亲苏洵的“大器晚成”像一面镜子,让他懂得学问不必急功近利;母亲程氏讲《范滂传》时,他那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的发问,早已显露骨子里的刚直——这种对“义”的执着,后来成了他无论顺逆都改不了的脾性。而与弟弟苏辙的相伴,不只是手足情,更像两个并肩的赶路人,彼此映照,也彼此支撑,这种温暖成了他后来颠沛中重要的慰藉。

    到了应试与入仕,最动人的是他的“真”。欧阳修误将他的文章认作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给了第二,他得知后坦然接受,没有丝毫抱怨;初到凤翔为官,他写《凌虚台记》,不唱赞歌,反而说“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这种不迎合、不盲从的清醒,在官场里格外难得。他不是一开始就看透了仕途,只是本能地守住了内心的尺度——为百姓修渠、减赋,用诗文记录民间疾苦,原来他的“旷达”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早就在实实在在的做事里,扎下了“接地气”的根。

      这两章里的苏东坡,还不是后来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者,只是个带着锐气与温度的青年。但正是这份早年的底色——家庭给的底气、学问养的风骨、初入世事时的真诚,让他后来无论摔得多重,都能从骨子里透出那份别人学不来的明亮。原来伟大的灵魂,早在出发时,就带着自己的星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苏东坡传》读书感悟 《苏东坡传》前两章,将我们带入了苏东坡的世界,让我们得以窥探这位文学巨匠的...
    珂_d4b0阅读 35评论 0 0
  • 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苏东坡,记得高中的时候背诵《赤壁赋》,那些生僻拗口的古文背起来实在让人觉得晦涩费劲,便...
    Daniel0804阅读 2,241评论 0 2
  • 教育的目的第二章 学习是什么? 通过阅读我再次理解了思维习惯对大脑的作用,书上说,一个真正沉浸到你的骨子里的原理与...
    守拙瑜阅读 1,313评论 0 1
  • 这周,我读了《名人传》,讲述了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的故事。 首先来说说贝多芬吧,贝多芬出生于音乐家庭...
    宇本人666阅读 2,790评论 0 2
  • 作者|五花马 鲁迅说:“最深的绝望,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于绝境处找到一条逃生之路,不是一件容...
    五花马00阅读 13,442评论 3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