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000年出生,现在应该是17-32岁。
最近几年,高校学生的自杀率明显上涨,每次的这种事情的发生,各种的网络平台都在叫嚣着一件事,就是现在孩子的是如何的空心,现代中国的教育是如何的失败。抑郁症和自杀快速上升的比例作为铁证摆到读者面前,让人认为这一批基本全都进入大学的孩子,空心现象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他们的抑郁、空虚、浮躁是这个社会带给他们的,是目前常见的教育模式下,家庭和学校塑造的。仿佛在这种模式下,孩子变成这样是理所当然的,这个社会和家庭就是需要为孩子的成长买单。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是在快进式的发展,大部分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形式也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家庭教育中。别的不论,我们只说说90后,现在大学里的主力军。相信大部分孩子的童年和现在的家庭条件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升级,可是我们冷静的想一想,这一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么,难道随着我们长大,这个世界会自动变好?别开玩笑了,这都是国家、社会和自己的父母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们大部分都已成年,让我们用比较成熟的思维去思考一些事情吧。回想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当自己和小伙伴玩泥巴轧大街的时候,当自己在学校里和同学上课传纸条的时候,父母做过哪些努力,哪些改变,为了让你吃的好一点,住的好一点。上班的父母试着下海经商了;经商的父母试着开辟新业务了;吃工资的父母更加努力了,为了升个职位。在此之余还要确保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数父母眼里,孩子能上大学就是他们努力最大的动力。好不容易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抑郁了。于是舆论又把矛头指向家庭,认为家庭的教育模式应该为孩子现状负大部分责任。我愿意相信这些观点的持有者本心一定是善意的,他们真的是因为为孩子,才站出来为孩子说话。可是在这种观点里,孩子仍旧是一个没有自主思考和选择的物件。这种培养模式下产生了这种不好的结果,那换一种模式,说不定就会有另一种好一些的结果。这种观点下,决定因素不是孩子本身,还是教育模式和家庭氛围。
良好的教育模式的确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可以说,没有倪桂珍这位伟大母亲的教育,宋氏三姐妹及其兄弟的影响力可能会有些折扣。当代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和女儿刘倚帆,均从小到大一路优秀,全A的成绩,哈佛的博士,哥大的学历,小帆更是初中毕业就获得美国总统奖,两人20岁的成就已经如此高大上,谁能说不是刘墉精心教育的结果。但是,父母的教育是父母所能寄予的。父母的水平高,孩子在教育方面可能要幸运一些,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路。但是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长为了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已是疲惫不堪,再加上自己教育水平有限,他们注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家。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与人生无关,与父母给孩子的爱也无关。倪桂珍也好,刘墉也罢,他们的教育水平和阅历的确为孩子助力不少,但是,人生最根本的父母之爱,家庭之爱,我们的父母与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同。
我们要想一下父母的成长环境(我主要是说大部分小县城和农村里的父母,自古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富人,那也许就是另一种观点了),1960-1980年出生,他们刚刚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小吃窝窝头和咸菜,年轻的父母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更舒适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和未来的孩子过得好一点,这也是父母这一代人为什么没有大量的抑郁症,他们各个都是实干家,他们有目标,钱也好,孩子也罢,他们一直努力,哪有时间去抑郁。中国这四十年的进步,不正是他们的实干推动的么。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想法,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人生的意义,so what?我们都看到了结果,这就够了。
这篇文章我之所以计划读者年龄截止到00年之前,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已成年,无论上不上大学,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一些生活阅历,我们都已经有了拥有自己观点的能力。当然,有这种能力是一回事,有没有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观点,各种讽刺,各种吸睛。我们有没有被这些浅层的观点影响呢?作为成长主角的我们是不是也跟随着一些观点批判着社会,讽刺着教育,同时又埋怨着父母呢?亲爱的们,我们是主角啊,我们是舆论的中心,我们不是看客!过多消极的信息对我们的成长,对我们国家的成长真的有效么?国家的发展一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在建国不到70年的时间里高速的发展,必定有太多的矛盾,我们是需要一些明眼人和过来人去帮助国家分析一些问题,去批判一些现象,让大家前进的更明白,但是批判的主力军一定不是我们,18-35岁的年轻人。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即使是众所吐槽的中国式教育,都是国家和父母给予的。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在温饱线之上,摆脱了生存问题,于是年轻的学生开始“思考”了,学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呢,做这份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也不用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竞争,快进,弄得人疲惫而烦躁,从小父母的爱让我们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终于跨进了大学,欢喜之后,怎么感觉没了目标,一切都没了意义?没劲,恐怕成了现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
年轻人,这篇文章不仅写给看它的你们,也写给我自己。首先我们要明白,父母辛苦工作,努力帮我们进入大学或是工作岗位,不是一定让我们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更不是让我们来抑郁或是批判社会的。他们只想有一天我们要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可以有能力找到饭碗,平安的度过一生。所以,别让一些所谓的激烈竞争太过影响自己的心态,放轻松些。其次,社会快进是现实,我们需要成长,国家也需要成长,我们不能一方面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一方面抱怨着社会的浮躁和物质。未来的社会不就是我们的么,抱怨和讽刺是没有用的。还有人抱怨大学生遍地都是,不值钱,但是从宏观上来讲,这应该是件好事。不管技能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庞大,社会思考的人数越多。这也是教育的目的,让我们明白是非,明白社会现状,明白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进而少走一些弯路。一定不是给我们成功,更不是让我们以大学为目的,进而无所事事荒废人生。父母那一代的实干已经为我们打下了一定量的物质基础,父母的实干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带着一些思考,做一名实干家。工程也好、艺术也好、公务员也好,工人也好,学生也好,去做一些事情吧,不要把自己放在宿舍或出租屋里纠结一些事情。当我们的注意力在做好一件事情上面的时候,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感会自然产生。
我们已足够幸运,需知足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