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当孩子们都睡了,终于有自己的时间了,我一个人试图熟悉视频中的舞蹈动作的时候,我发现,我记不住。这同样也出现在舞蹈课堂上,跟着老师比划动作,我也记不住。但今天课堂上,我似乎记住了比我以为的多的动作,仿佛身体经过了一晚的发酵,自然就有了香味儿。那些对记不住动作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我只需要再欣赏一遍,就好了。担心、焦虑妨碍了我去投入的欣赏。其实不管我如何焦虑,或者我如何不焦虑,我都记不住。
女儿的数学一直是短板,6+1 和1+6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还有些感同失调,6总是会写成d。貌似从来无法延时满足。一堆的缺点闪闪发光,闪得为娘一肚子的苦水说不出道不明,只能瞪着眼睛,整天叹息。
有个晚上家中只有我娘俩,耐着性子陪着她做两道数学题,我发现,只有在放下对她将来会如何的焦虑,耐心的和她一次一次的数豆豆时,我们才能享受这个过程,才是不痛苦的,才是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光,超越了数学本身,在她数对的时候祝贺她,在她犯错误的时候,提议说:“要不,咱们再数一遍吧?”
因为老师的提醒,我一直没告诉女儿她写的6其实不是6,这挺难的。看着她把6、16、26、36通通写成d、1d、2d、3d只能一言不发,憋得我内伤,终于有一次忍不住了,尽量耐心的提醒、指出、示范,但依然如故。那天偶然陪着她写数字,居然自己写对了,“哇,你把6写对了,你是怎么做到的?”(一半是端仪的课上跟课代表学的赞美法,一半是我真的很惊讶。)女儿啥也说不出来,她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面对我的赞许,我看得出来,她很高兴。那一晚上,她所有的6都写对了。我再也不担心她会把6写成d了,无论她以后还要犯多少次错误,我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在她做对的时候祝贺她。
女儿的即可满足,很是让我发愁,生怕陌生人给她个棒棒糖就能把她带走。那天晚上,她说要做仰卧起坐,还不自量力的说要做25个,我真不想打击她,但突发奇想,建议她把25个数字写下来,每做一个就打一个勾。当时想的是:就算做不完25个,纸上也能记录下她已经做到的部分。那一个一个的小对号,成了激励她再做一个的绝佳工具,当然,给她压着腿,她每次做完一个都能有机会和我亲一下,也为这个过程增加了不少乐趣。她居然真的一个一个的完成了。到了第二天这种“做到”的好感觉依然余威尚存,她要做41个仰卧起坐,我心中不禁哀嚎:“闺女呀,咱咋这么不自量力呀。”得,再写41个数,陪着,依然如故。打勾的感觉实在太好了,闺女忽然说“我要一次打好几个勾”,我提醒她这意味着要一次做好几个仰卧起坐,她表示愿意尝试。真就从倒数24个,做到了倒数11个,一口气打了那么多对号,还是自己给自己打的,小姑娘乐坏了,剩下的,不用说,自然是一鼓作气,做得不标准的还要重新再做一个。看着她龇牙咧嘴的努力时,露出已经掉了两颗牙齿的牙床,我问她:“一个一个的打勾好,还是一次打好多勾好?”答:“打好多勾”。终于眼睁睁地看到闺女的进化,挺震撼的。她对“我做到了”这种好感觉的需要,让她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小对号就是证明:你已经做到了。真没想到,那一点小小的甜头就能让一个五岁的娃努力那么久。
只有那些好的感觉才会让我们继续追求。比如对美的向往,比如“我做到了”的需要。这个道理,就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是,要看到耕耘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做到,总问收获就会焦虑、担心:我怎么还没做到?。这道理明白起来真难呀。
从小写作文,就高频率的引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可爸妈总在问:你怎么还不收获? 呵呵,在起点,我就已经被终点压垮了,妥妥的输在了起跑线上。前些年,刚进身心灵,学着嘉许自己,恶狠狠地给自己买买买,买得心惊肉跳,至今不敢看账单,这哪是嘉许呀,更像是惩罚。但那些对肯定、对嘉许尝试、练习和积累让我现在我知道:嘉许就是那些轻轻巧巧的小对号,是赞许的眼神,是做完一件事以后,从心底升起的会心微笑:真好。
我该去收集那些细小的美好。瞧,闺女翻了个身,她已经会自己盖被子了,又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