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不必自责:快来查收你的“意志力”自救指南

清晨6点,小黄揉揉惺忪的眼睛,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之后在电脑前坐定,想着趁上班前的两小时,赶紧写完要交的文章,因为离截止时间,只剩15小时了。她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呆坐在电脑前一个多小时,写了删,删了写,怎么都不满意,眼看上班时间到了,只能悻悻地出门。

台风天的上班路上,前车扬起的水雾扑面而来,视线就像她此刻的大脑一样,模糊不清。到了公司,同事提醒:车胎瘪的厉害呢!仔细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扎了根钉了,漏气了。

午休时间,收到客户投诉:方案过于敷衍,请推翻重来。

下班回到家,玩了一天游戏的15岁儿子听到响动,闪进厨房洗他中午遗留的碗筷;桌上砂锅里昨晚熬了四个小时的红豆汤,一口没动,也没放冰箱,表面浮起细微的泡沫;雪平锅里的柠檬洋葱鸡爪,鸡爪一只不剩,汤汁留了半锅;满载的垃圾筒上方,覆盖了厚厚一层擦嘴的餐巾纸,时刻准备出逃;

一整天诸多的“不顺”,以及眼下儿子制造的“麻烦”,一直按捺的情绪再也不受控制,顷刻间汹涌而来,朝俯视自己的儿子倾泄(儿子高出一个头),边倾泄,边收拾厨房开始准备晚饭。

趁儿子下楼扔垃圾时,她开始反思今天的“意志力资产负债表”,发现意志力杯子在改写完客户方案之后,已经见底了,当看到厨房的一片狼藉,已经没有能量去压抑时刻要揭竿而起的情绪了。

“意志力资产负债表”这个概念,源自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自我成长实验室主任、高管教练证书课程学术主任马娅-吉基奇博士的《成为可能的自己-摆脱停滞感的自我成长指南》。

作者:马娅-吉基奇

作者专注于人格发展领域的研究,深耕如何发展平衡、灵活的自我的过程和方法。书中的“自我之轮”模型,根据作者在罗特曼管理学院13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而成,作者强调:无论我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困顿了多久,在改变之路上行进得多么艰难,我们都可以摆脱困境,不断成长。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自我之轮简介;

第二部分的自我之轮的5个模块(动机、行为、情绪、大脑、身体);

第三部分的自我之轮的协同行动;

与其它同类别的“个人成长指南”书籍不同,本书将“自我成长”当成一门科学,强调自我5个模块内在而隐秘的联动机制,如果想要成功而持久的改变,就不能仅仅从“行为”入手,而是要综合考虑完整 “自我”的整体(自我之轮的5个模块)。


情绪是一个信号系统,告诉我们与实现愿望之间还有多大距离。我们是离愿望近了一步(积极情绪)还是在实现愿望的路上遇到了困难(消极情绪)?情绪不仅向我们发出信号,还给予我们能量,促使我们去做该做的事,以接近我们的目标。

人类进化到今天,负面情绪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接近自己的愿望而存在的,而我们却经常把它们当作敌人,想方设法回避、压制或转移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


回到小黄的例子,汹涌而来的情绪让她意识到她有诸多需求有待满足,比如,希望儿子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洗自己的碗,扔一下垃圾,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喝一些红豆汤并放冰箱),这样回来可以早点吃饭;同时希望多一些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而不是被工作牵着走。

另外她有一点新的觉察:如果是以前,她在吼完孩子之后,一定会陷入更大的内耗:读了那么多情绪管理的书,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控制自己,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持续自我消耗),还需要在“管理情绪”这条路上继续修炼(离问题本质越来越远,妄图持续在行为上强制改变)。但此刻,她意识到了失控不是失败,是意志力消耗殆尽后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源自于白天诸多的不顺利叠加,就像手机的低电量预警一样,她现在需要做的是快速地补充意志力能量。

什么是意志力?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意志力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在大冬天早上6点起床去跑步),或者克制自己做想做的事情(比如深夜开会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克制住自己想吃甜甜圈的欲望)。

相反,做想做的事情(去看电影)和不做不想做的事情(打扫浴室)就不需要任何自我调节。只有当我们尝试做一些自我之轮平常不会做的事情时,意志力才会发挥作用。它是自我改变的推动力。


当你累了想刷手机,脑袋里另一个声音对你说:你应该读读书,这时你会用到意志力;当你写文章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却不肯离开电脑时(像前文的小黄),你也会用到意志力;

如果你仔细盘点一天所有的活动,你会惊喜的发现,有些事会消耗你的意志力,同样也有些事会增强你的意志力。比如文中所说:


任何职业、活动或关系,无论对我们多有吸引力,都会包含我们不喜欢的部分。比方说,一名篮球运动员每天训练时必须做100个俯卧撑。她可能喜欢打篮球,但不喜欢做俯卧撑。在自我驱动的状态下,只有活动的某些部分才需要用到意志力。球员不需要强迫自己打篮球,只需要强迫自己做俯卧撑,而做俯卧撑有助于她打好篮球。每一项由内在动机驱动的活动都在向杯子里注入意志力,也在从杯子里往外倒意志力,前者是指活动本身,后者是指一些强制性的辅助行动。意志力的这种动态恢复和消耗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无论要求多么苛刻,无论需要付出多少意志力,人们仍然会积极从事真正热爱的活动。


既然意志力这么好用,是不是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好呢?

当然不是,永不耗竭的意志力会让我们过上自己可能并不喜欢的生活,并一直困在其中。相反,我们可以把意志力耗尽,看成是内在自我发出的严厉警告,提醒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因为当你处于最快成长期或最佳状态时,是不需要用到意志力(内驱为主要力量);同理,如果意志力在生活中起主要作用,说明我们的生活存在较大问题。

所以,试试从你一天的日常活动中寻找“意志力”的蛛丝马迹,是了解自我的有效途径。

具体怎么做?

1:每项活动结束时,关注一下精力情况:是感觉精力充沛,精神振奋,还是更加疲惫?

2:观察一下,当你感觉到压力时,你会做些什么事来转移注意力?(编成清单)

3:无论是精力充沛、精神振奋,还是更加疲惫,都记录下来。

当你对自己的意志力流量的来龙去脉搞一清二楚之后,就可以着手下一步的“恢复意志力”,怎么做呢?

1:停止做那些“强迫”自己做的事情;

2:继续做喜欢的、有利于实现核心愿望的事情;(不会用到意志力)

3:列出至少七项最适合自己的“恢复意志力”的事情,做成清单放在身边;

4:用“意志力恢复清单”上的事,替代“转移注意力清单”;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还是用上文中“崩溃的小黄”来举例子:

1:6点爬起来,以后这种事违背固有习惯的事,不干;

2:写文章,构思方案,与同事交流思路,是喜欢做的事,不会用到意志力,继续保持;

3:七项“恢复意志力”清单:冥想,午睡,散步,晒太阳,跟朋友聚餐等;

4:用“散步”或“晒太阳”代替“刷短视频”;用“跟朋友聚餐”替代“吃垃圾食品”(有压力时转移注意力的清单)

这四步下来,节约了一些意志力,也补充了意志力,在实现长期目标与愿望的路上,保有了持久的能量和耐力。

或许你会问:除了强迫早起,日常工作生活中,还有许多要自我强迫去做的事,都能停下来不干吗?如果不能,又该怎么办?

这是个好问题。

回到前文的“寻找意志力的蛛丝马迹”,如果你对日常的意志力消耗有一定的了解和预见,就可以在消耗的事件中,穿插着做一些“提升意志力的事”,适时地补充意志力能量,好比手机电量一样,随充随用,就不担心关机了。

除了上文提到的第3步“列七项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个性化清单,书中也提到了一些通用的、利于恢复、补充意志力的事情,比如:充足的睡眠,接触大自然,正面的影响(能让你开怀大笑的事情),运动方面的跑步、瑜伽、远足,参加社交俱乐部、读书沙龙等,看搞笑视频,创造、绘画等。

恢复意志力,是自我成长中的其中一环(改善行为),还有其它的动机、情绪、大脑和身体四个模块,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篇幅受限,只能先写到这里。如果你对自我的完整性有兴趣,或者恢复意志力还不足以推动你持续前行,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的其它章节,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