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卑与超越/保持平衡
因为人生而自卑,所以其补偿机制就是对优越感的追求,希望得到认可。文中提到“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某种环境的力量造成了孩子的自卑、脆弱和不安全感”,和之前提到的生而自卑有点矛盾,我的理解,作者的意思是这种自卑的感觉会受到环境的加强,有可能会导致儿童一种不健康的追求优越感的心理,例如野心勃勃,希望竞争对手遭遇不幸和嫉妒等。健康的心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超越别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完美的方法,也无法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孩子的能力局限,设定适当的期望,更关注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而非结果。否则,期望过高或只关注结果会为孩子带来巨大压力,从而产生不健康的追求优越的心理。
学校的教育
这一节指出了学校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学校不应当仅以分数评价学生,如果社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富有勇气的人,学校也应该调整教育目标。而且,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的而非终结性的,学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将学生的优势作为教育突破口,鼓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