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的距离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介子平说,一条固执的鱼,溯流而上,回游至产卵地,使命所在,何在乎怪石嶙峋,河水湍急。看人挑担不吃力,时间很短,天涯很远,那可是以生命为抵押的一次旅行。人生的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头脑不够简单,固执其实就是一种简单。
固执,有些时候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因为固执,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习惯。当习惯成为强迫症的时候,最后进入生物钟,一切就都自然而然。习惯形成,需要怎样的自我强迫?赵壹《非草书》中有对学书者刻苦用功的描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古龙说,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而另一种人却永远只有看着别人燃烧,让别人的光芒来照耀自己,究竟那种人才是聪明人……人生之路,个人行走。独自一人,难免寂寞,结伴而行,却又迁就。若即若离,不离不弃。一个人走的不一定快。目标不明。一群人不一定走得远。方向不同。你若盛开,蜂蝶不一定自来。季节不对。你若精彩,上天不一定安排。机缘未到。
林清玄以“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即是完美”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说,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而芳香的,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当然,我们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这缺憾的哲学其实简单:连最名贵的兰花,恐怕都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泪哩!这是对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对自己缺憾还能自在的方法。
直面自己,难。发现自己,很难。内心觉醒,最难。这份距离,也许只有咫尺之间,也许需要穷其一生。毕淑敏在《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中说,可是,成长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你不能在一颗幼小的心里,种下强权的种子,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是要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种使自己变得生机勃勃的动力是什么呢?谁来回答你呢?谁来帮你寻找呢?谁为你一锤定音?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只有当理想的光芒照耀着我们,而且它和广大人群的福祉相连,我们才会有大的安宁和勇气。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说,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追求,始于内心,刚于坚持,成于习惯,终于信仰,复归灵魂。追求的距离,不近不远,一念之间。“当光照进人的心,心被精神之光照亮了,人就有了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