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我在家里抄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抄到“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的时候,想起一年春天,我去城郊塬上去过一个村子,经过一片麦田,弥望皆是青色。那时节大概是雨水前后,桃花打了苞,荠菜冒出了头。村子里有人家挂着晴耕雨读的楹联,有人家挂着赵望云的画作,远处的秦岭山脉正泛着青色,守护泽润着这一方诗书礼义之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里头仍是残冬景象,而春天的草木在这里蔓发、村人遵照时序,守护着古老的农耕传统。我并非无视劳动者的辛苦而美化农耕生活,我幼年一度在县城边远的地方过着上山下洼的生活。在那里,我可以亲近家里的小狗、小鸡,也可以亲近山上的蚂蚁、蝴蝶,也在我爷爷的田里吃过瓜,也跟我的爸爸在冬天的山上打过猎。我一生之中残存的灵性源于斯地、始于斯时,却不知归向何处。
可是我的脚踩在泥土里,闻着那种熟悉的气味,我的内心变得踏实。泥土的法则不是金钱和效率,而是温柔、虔诚、勤劳。而自然界植物的周而复始,比之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我觉得内心里对无常感的认同减少、对宿命感的认同增强,而至于那些蝇头微利、蜗角虚名,简直不值一提。
时光流逝、记忆湮没,那一次游玩,去路何处、村名怎称,我皆已忘怀,倒是田地里有一方大冢和两列造型古朴的石塑,印象深刻。关中帝王将相陵墓尤多,此种情形并不稀奇,而我是陕北人,不曾耳闻、更没有见过这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古迹。大冢里头是谁,我也不曾考究过。
此后这几年,我工作、结婚,俗务缠身,疲于奔命,总想在春天探幽访古,却往往难偿所愿。今年春天有一天得闲,终于慕名去城郊看了新栽的百亩樱桃花树。因为近郊有许多村子,种了果树,春天赏花,夏天摘果,游客不绝,经济效益显著,这个村子也效法了来。樱桃花树清雅,可惜树没有长足成形,还是些小树,婀娜不足以论秀美,雄阔不足以论壮美,唯春风鼓荡之际,香风入肺,甚是动人。
峰回路转,眼前竟是大冢和石像,心下一怔,知是故地重游。何需沧海桑田,才几年的功夫,就完全变了模样。再往前走,是招揽游客吃饭的摊铺,半数是卖蓝田饸饹。细想此地虽处长安,再往东走便是蓝田,饮食习惯应该非常接近。那里有王维的辋川、牛兆濂的才子传说和陈忠实的白鹿精魂啊!
说来也惭愧,这几年接受了生活的千疮百孔,也学会了妥协,昔时的梦想仍旧是梦想,不太能够安心读些书,也写不了东西,依旧不知道何处安生立命,所谓“诗格渐卑庸福至”,庸福至与诗格卑,原是互为因果的。
不过生活也历劫,也结缘。自我用《圣经》里的骨肉之说为婚姻盟誓,一个人的生活就变成了两个人的日子。有一天,我们参加完一个亲戚的婚礼,牵手走在浐河边散步。春风复多情,这种恩深意长,真是瑶池风日,世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