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一直看下来,还是有点压抑的。从抬进皇宫的懵懂无知,到走出皇宫带着墨镜的那倔强的身影,再到最后进故宫自己买票走上龙椅那蹒跚的背影。这是一个民族缩影。
刚看是微博上推荐的,就收藏了,隔了多久了,今天才把这个看了。因为是外国拍的,全程主要人物都是说英语,有点违和感,但可以理解。记得最深的也是听的懂的就是那句“Where is arom?”因为溥仪从小离家,相处时间最多的只有阿嬷,也算是变相的一种对母亲的依赖吧。当溥杰告诉他外面有个皇帝了,他不是皇帝了,他一个个问都得到的是“吾与徐公谁美”里的答案,再找阿嬷,阿嬷被送出宫。那一声声阿嬷,真是让人听了心痛,他那时也意识到他的束缚了,他被困在这个硕大的紫禁城了。
最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溥仪刚登基,小孩子心性坐不住,底下的一个人说了句“这就快完了”。完了,是仪式要完了也是导演的一个双关,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大清就快完了。然后皇帝跑出去,被黄布遮住了眼,我想这也是从另一方面体现,溥仪从此就被这层黄布束缚着,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了。
少年时期的溥仪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庄士敦。我觉得庄士敦的作用等同于再造了一个溥仪,让他接受了新的思想,不再是只听那些无知的后妃和宦官的意见。在溥仪听到自己母亲逝去的消息他先是很冷淡的说母亲是抽大烟死的,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却是红了眼睛,骑着自行车就想出宫门,最后也只是眼睁睁的看着门关上。人越得不到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
大清的衰败都是注定的,无论是光绪的变法还是溥仪想清算时,就在他和两个妃子在被子的玩闹中,所以的数据都被火烧烬了。最后溥仪也被赶出了皇宫。戴着小墨镜,那倔强的背影,绝不回头。没有等来英国大使馆的帮助却等来了日本的帮助。这时的溥仪还是沉浸在纸醉金迷的日子里,也可能是还没走出当皇帝日子的影响。但这时接受了新思想的淑妃却接受不了现在的局势和关系,她想和溥仪离婚,妃子只有被贬和死去哪有离婚的?溥仪当然不同意,于是淑妃直接留下纸条就走了。在雨中那一幕,淑妃拒绝了雨伞,说不需要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体现。在淑妃走后,溥仪和婉容之间也出现了裂痕。婉容最后因为两人关系的疏远做了傻事,然后抽大烟,最后生病而死。
溥仪 接受了日本的帮助,其实是成了傀儡,在日本政府垮台以后,他也接受了国家的审判。在剧的结尾溥仪自己说出我是这个国家的最后的一个皇帝,有点心酸,也算是为他这一生划上一个句号了。当小孩手中的盒子里蝈蝈爬出笼子的时候(诧异蝈蝈可以活这么久?),是不是也意味着溥仪走出了这个皇帝的称号带给他的牢笼,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剧拍摄手法娴熟,虽是插叙却并不觉得突兀,剧情也合情合理,符合史实。当中最喜欢陈冲的扮相,特别是后面民国扮相,很美。演员的演技不多说,都演的挺好,毕竟是大导演拍的,选角色方面也放心。尊龙在后面老年扮相的时候,把一个历经风霜的北京老大爷演的人木三分。当然只是我自己觉得,演技这东西也是每人看的感受不同。
在这部剧里溥仪这一生淘气过、奢糜过、懦弱过,但他在某一瞬间也是勇敢过得,只不过大清的那些腐朽的习气在某一方面对他还是有些影响的。比如他在改造初期还是改不了的以前的习气。最后历史尘埃落定,功过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