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将就,就要承担将就的结果
今天早晨宝爸陪着小宝去洗漱,忽然就听见了水杯掉在地上的声音,之后先是传来宝爸气愤的声音,之后是小宝尖叫着找妈妈。我奔过去,看到宝爸的漱口杯掉在地上,水撒了一地,他的拖鞋上也满是水。小宝站在斜放着的凳子上,距离洗漱台有一大块空间,他生气的抓起旁边的毛巾……
我问宝爸漱口杯放在哪?他指向小宝伸手拿毛巾的地方。我不理会他的生气,“你自己放的位置不对,毛巾就放在那,他伸手要拿毛巾,必然会碰撒杯子。”宝爸还是一副生气的样子。
我看了看小宝站着的凳子,凳子前面因为放着一大盆水,导致凳子距离洗漱台位置较远,很不安全,也可能因此导致小宝在漱口的时候把泡沫或者水吐到水盆之外。我心里是生气宝爸这样的将就和凑合,他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刷牙洗脸,再去麻烦的挪盆、重新放凳子。孩子的状况,至少有一部分的责任是因为他的态度和行为导致的。
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他能够感觉到哪里不对劲,但是却说不出来,或者无能为力,但是心里已经生出了明显的与往常有差异的不舒服感觉和情绪,这将会导致他在之后任何一个出现的微小障碍中情绪被撕出一个豁口。看似孩子的情绪爆发全无来由,仔细思量,却也能够找到蛛丝马迹。
其实孩子的敏感期,比我们在育儿书籍上看到的更为细致和琐碎,没有具体的套路,也没有规律可循。
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特点,就要被孩子的情绪惩罚
宝爸跟小宝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不尊重小宝敏感期的特点,或者没有用心体会和记住小宝敏感期的特点,而在出现了冲突之后,不仅不妥协不道歉,还原事情和状况重新来过,以缓解孩子的不安和紧张,反倒利用自己的权威压制或者吓唬孩子,强迫孩子在内心极度想要反抗却担心失去某种机会的强烈矛盾状态下,以一种他极端痛苦而我们极端愤怒的情绪选择屈从。
我非常反感这样的状况。尤其是对于孩子,这首先是一种不尊重,其次是一种强迫。
例如,小宝每天出门口都要你自己按电梯,但是某一天宝爸走在前面,按了电梯,当小宝发现电梯按钮已经亮了的时候,就着急的想要把他按灭。努力了半天,发现还是亮着,孩子的情绪就失控了,哭闹、喊叫,此时宝爸则呵斥孩子不要哭不许喊;正在这个时候,电梯来了,但是不是小宝叫上来的,所以他拒绝上电梯,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宝爸生气了,各种吓唬、训斥,小宝在电梯口声竭力嘶,犹豫不决。既担心爸爸真的开车走了不等他,有想要自己把电梯叫上来再坐。
仔细想想孩子有什么错呢?孩子出门要按电梯,每天如此,这是他的行为规律,父母应该尊重。无论是谁,打破了,故意或者无意,都应该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宝爸能够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像小宝承认是自己忘记了或者着急的原因,并且提出电梯来了也不上让他自己再按一次这样的补救措施,相信孩子的情绪会得到控制。
尊重孩子敏感期的“强迫性”行为
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细细回想,其实给孩子情绪失控埋雷的就是父母,给孩子行为失控布坑的也是父母。作为监护人,就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特点,了解了就要理解,理解了就要尊重。而不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非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者教育让孩子脱离他自身的特点。
无论孩子表现出来的“强迫症”行为,还是犹如拍电影中重复的“ACTION”行为,都是他内心成长的需要。他重复,并且表现出焦急或者急切的态度,都是一种由于心理成长所生出的内在标准的作用,我们应该高兴。他有了自己的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判断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因为没有做好需要重复,又有什么关系呢?重复多少次,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行为特点,并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他需要做什么,就让他去做,他要自己尝试的,也放手让他尝试。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收起自己的叛逆和固执,把自己的不妥协和任性暂时搁置,表现的像个大人一样,去包容孩子。我有时候就会因为内心的一份固执,非要让小宝妥协,结果不欢而散,自己后悔。那个时候,我何尝像个妈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