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须要走的路?
见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精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会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以就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当作也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作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而当他发现,别人也只是关心自己想关心的问题的时候,他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挫败。
第二个阶段,是他人阶段。
当他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自己运转的时候,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这样,就会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之中,觉得别人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会变成一个所谓的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还会因为觉得没有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深深自责。从而在人际关系中面临各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是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我们开始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在关系中所做的事,更多的是发乎本心的。
独立意味着孤独
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当他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不会再对人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他指导他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但他更知道,别人没有义务帮他,是否帮他,那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那天起,他就不再抱怨。他也不对比人的情绪怀有责任,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
人与人之间,其实更多的习以为常是控制和期待。而一个独立的人,去掉了这些控制和期待,那肯定就是孤独的。
孤独,也许就是人生的真相。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我们都习惯说,这是我的家人,这是我的朋友。说“我的”,似乎是拥有某人的感觉。
然而,这是人际关系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途相遇,彼此同行,最终还是会分开,各走各路。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所以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美德的前提是自由,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很多分离,是通过反抗得来的。比如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反抗父母来求得独立。
但是,反抗本身不是分离,它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人际关系的纠缠。
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他们的期待和困难,可是我们也承认自己对这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的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你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当公务员之类。这是他们觉得你如此这般他们的生活才会好。可是,你不能这样想,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才能从这个角度去帮助他们。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没有什么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太苦。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自讨苦吃,却去抱怨别人。
关系就是那么神奇,它能让人迷失,也能让人重新找回自己。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感
独立,是个闪闪发光的词。只是以前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每个小婴儿,一出生的时候,可能就是感觉这个世界就是以他为中心在运转。
每个人的成长,都可以从“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来审视。这一重要的视角,竟然忽略了这么久。
每个人,都在关系中成长。当然也会有可能迷失。
思
细细想来,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生的成功,必须具备如下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做好这三个原则,能够成就个人领域的成功,也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而要在人际关系的领域,或者说在公众领域达到成功,还必须具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良好习惯,从而从独立走向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的成功。并对这六个习惯进行不断更新,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重新理解关系,就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这其中的核心,是区分彼此。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以我们都是在关系中存在。
但是,没有人能对你负责,路要自己走。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弄明白边界。那就不会纠结。
行
在关系中成长,在关系中改变,在关系中疗愈自己。
一句话,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