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详细描述重庆地区地质演化过程及成因。
①25亿--18亿年前: 我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吕梁运动,重庆地区原始地块雏形开始显现。
②18亿--7.8亿年前:正值重庆地区褶皱基底形成期。原始陆块在这一时期不断发生强烈碰撞、裂解和拼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褶皱造山作用,重庆地区地质构造特征逐渐从具有剧烈的火山喷发的强烈活动区向较为稳定的海洋和陆壳环境转变。
③8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这次运动使分散的陆块联合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区域变质作用由强变弱,重庆地区形成了由浅变质岩为主要岩性且相对稳定的褶皱基底。
④8.2 亿--7.8 亿年前:重庆最古老的地层“板溪群”开始形成,并随着后期的构造运动抬升至地表,现今出露于秀山县溶溪镇至酉阳县楠木乡等地。
⑤7.8 亿--6.35 亿年前:这一时期地壳仍持续上升,气候随之变冷,温度骤降,爆发了全球性的冰川事件。地球多地被大陆冰川覆盖,重庆地区也因此沉积了冰盖型的冰碛泥砾岩。此后多期的构造运动最终使这类沉积了7亿年的冰碛泥砾岩得以“重见天日”。
⑥6.35 亿--4.2 亿年前这期间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发生了碰撞,发生了著名的“扬子抬升”构造事件,使得重庆的地表环境由碳酸盐岩沉积的广阔海洋,逐渐转变为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海陆边缘环境。在距今约4.4亿年前秀山浅海环境中,出现了早期鱼类动物的踪迹,开启了鱼类演化的序幕。这些在秀山川河盖地区发现的鱼化石,被称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包含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改写了世界生命演化的传统认知。
⑦4.2 亿年前:受加里东运动后半程影响,重庆地区地壳逐渐抬升成为古陆,沉积中断,并接受风化剥蚀。
⑧4.16 亿--2.99 亿年前:重庆地区以升降运动为主,在泥盆纪与石炭纪时期,仅渝东南地区由于地壳下降,成为局限海环境,其余大部分地区为风化剥蚀区。重庆地区二叠系梁山组和泥盆系水车坪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很好的印证了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变化情况。
⑨2.7 亿年前:重庆地区又经历了新一轮造山运动——华力西运动(又称海西运动)。这次运动使其它分散的地块重新聚合,形成亚欧大陆的雏形。从二叠纪中期开始,重庆地区开始下沉,海水再次大规模进泛,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近海湖沼环境的碎屑岩和局限海环境的碳酸盐岩。
⑩2.52 亿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次大灭绝事件可能与天体碰撞事件、超级火山爆发有关。直到3000万年后的三叠纪中晚期,地表生态系统才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⑾2.05 亿年前:在印支运动的影响下,大规模海退发生。四川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重庆地区所在的水域最终与外海失去了联系,盆地内形成内陆湖,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开始进入陆相湖盆相沉积阶段。该内陆湖位于今天四川省的广大地区和重庆市中西部地区,地质学家称其为“巴蜀湖”。
⑿2.01 亿--1.45 亿年前:侏罗纪时期,重庆地区为内陆盆地环境,先后经历从深湖、浅湖到河流、洪泛盆地等环境,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砂泥岩等河湖相沉积岩。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恐龙成为这一时期的陆地统治者,称霸一时,重庆也成为名符其实的“侏罗纪公园”。受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剧烈俯冲作用,这期间发生的燕山运动使初生的四川盆地进入多向挤压变形和改造阶段,形成一系列的褶皱、断裂构造形迹,这一运动一直持续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重庆东南部的箱状-隔槽式褶皱山地和中西部的隔档式褶皱山脉等地貌形态在这一时期初步显现。
⒀6500 万年前:地球进入到新生代,开始了新一轮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对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西部现代地貌形态开始出现。华蓥山以东至七曜山以西区域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延展的隔挡式褶皱山脉,以及与其平行相间分布的向斜谷地,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川东平行岭谷。东南部则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及北东东向延伸的隔槽式褶皱山脉。
这一时期重庆地区地壳运动转向间歇性抬升,长江及主要支流几度下切,形成多级阶地。流水强烈下切侵蚀,盆周山地形成深邃的峡谷,在平行岭谷区背斜山轴部,碳酸盐岩受溶蚀形成槽谷地貌,使山脉呈“一山一槽二岭”和“一山二槽三岭”的独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