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源头,就是第一手信息,而不是转述后的内容,源头的知识特点是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但读起来吃力。源头知识大多藏在论文、报告、数据、教科书里。
互联网和出版业的发展,网络上知识和实体书籍大爆发,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支流,掺入了太多作者个人经验的情感表达。这样的内容学起来很轻松愉悦,但是认知效率低下。认知效率是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也就是单位时间精力下学习内化到的知识更多。这些内容无形中正剥夺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在这个知识极其丰富、终身学习的时代,拼的不是学习的状态,而是认知效率。反思下自己的学习却是处于认知效率低下的状态,在阅读《穷查理宝典》《原则》等讲述底层逻辑的源头书籍感觉上不如看公众号文章来的舒服,从意识层面知道内容甚好但是情感上经常拿起又立即放下。然而想要提升认知效率,就必须走出舒适区去阅读原始材料。
有人可能提出一手的材料学习难度大,看其他人的解读不是更好?如果你持续追求解读后内容带来的感官刺激,到头来你会发现,你失去了思考能力、自己的想法,甚至不会思考了。一个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是极其可怕的。
找到了源头知识,接下来是如何去读的问题了。古典老师在《跃迁》里强调要极其功利地读书。学习还要功利?在检验学习时我使用的是学习时长,一天两个小时达到了便完成,而不是检验学到了什么将其输出,回到上面说的,愿意继续低效学习没有思考能力吗?
功利性读书遵从三个原则: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阅读可以分为三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阅读娱乐性的好比是下坡很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略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费脑力,但是能收获到山顶的大视野风景。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到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读。这样去读往往没有框架,读完不知所云。功利性读书是带着目的性、认知资源和问题的三个筛子去读。我恰恰是使用了最愚蠢的读书法。
人的本能是贪图安逸的,而功利性的阅读源头知识是反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