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外培训,培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每晚都在干什么?”现场的老师都在思考。培训老师又继续提问:“有多少老师在备课?有多少老师在学习呢?”太多的时候,一些过去的事情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想起。带着这样的追问,我询问自己,每晚我都在干什么?是在陪伴孩子?还是在专业成长?
记得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数学名师优课欣赏聆听一节节课,有时候甚至一节节写下自己的感悟。还有的时候我在聆听专业研究团队的研究心得。还有的时候我在聆听一场场公益讲座。当然,昨天晚上我聆听了张文质老师讲“一年级孩子要不要陪着作作业”。张老师舒缓的语气、和蔼可亲的表达吸引着我。当我聆听到老师的答案和对答案的思考,我深切赞同。曾经我也过那样的想法,一边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忽视了对女儿的学习的关注。后来我觉得那是一种极其自私的做法。我深深对自己的做法表达了歉意。我开始了陪伴女儿的学习。只要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当然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帮助。正是由于一种耐心、认真地辅导,我渐渐发觉孩子在学习方面养成了一种很好的习惯。每天晚上,幼儿园也会留很多作业,比如视频讲逻辑狗,剪纸,阅读,我能感觉到孩子自觉完成任务。有一天晚上,孩子非常开心给我讲解了科学小实验制作饮水机,使用饮水机的原理。又过了一天,我分明看到了孩子在研究潜望镜。我总是很关心、很赞同孩子的学习。也许,正是一点点陪伴,一点点成长,我渐渐改变了自己。我觉得我从孩子那里学到了很多。孩子,能够让我成长。
有一天,我在“美妙数学天天见”学到了数学游戏的内容,我和女儿家里的地板上跳着格子研究着。我记得暑假的时候,我天天录制音频,女儿都知道我怎么说。正是和女儿互动的过程,我渐渐把一些运动的元素放在了课堂,我觉得孩子都是如此喜欢。
于是,开头的问题得到了回答,陪伴孩子,成长自己。但是,更多时候,我的专业学习是在孩子睡着之后,我在进行安静思考。
我记得,星期日的那晚上,我记得在我编辑“简书”的稿件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大咖们每天都在继续着思考。多半喜欢,多半逸致,我的脑海里沉浸一幅画面,在书桌旁,有认真的老师书写着生活,叙述着故事,那些故事被一个遥远的我聆听了,那晚上,我几乎无法合眼睛,我被那些问题征服了。
一次培训,一个问题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生活中太多可以触及到的细节,刻画着记忆的年轮。我们必须珍惜当下的生活,度过一种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来的生活。心窗寂静,开启的就是生活。
惯例,周三要进行一节课的研讨。真实研讨,真诚交流,思考着一个大问题。“如何整合?如何拓展?”我们都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有的老师会说:“让火车动起来,真实在轨道走一走吧,让孩子感觉到里程表的知识。”还有的老师会说:“用不同颜色标出每一段的数量。”老师们讲得都有自己的道理。有些时候,我会潜意识学到某些知识,这大概就是我读书时候的默会知识,实践性知识吧。偶尔,教学研究过程中,最给我启发的是一句话:“别人的做法可以消化,但是永远也成为不了你的。”大概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硬要生搬硬套,那是不可能的。我也记得第一年上班的时候,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一个片段,在自己课堂实践,由于自身的实践能力欠缺,导致自己的照搬几乎失败的。时隔多年,我也曾经反复考虑,才知道自己的欠缺。2017年一段时间都在聆听刘老师的课堂实录,我学到了许多许多。也许就是那样的感同身受,在这个时候,我能感同身受到真实的想法。
对于教学的思考,我也觉得,这是穷尽一生的追求。
执教多年,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感觉,那种感觉来自你和自己学生的心灵相惜。课堂需要一种默契。记得讲5的乘法口诀,孩子们和我对口令,我越来越把声音放小,孩子们也和我声音一样低低的。越来越低的过程,真是一种默契。为什么我要这么小的说话?因为,我想让孩子们感受到不累的记忆。
泰戈尔说:“我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的,遇见了,走进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刘凯,我们也分别了。”
教书是一种感觉,那种感觉是不停相遇的过程,在我们与知识相遇,与思想相遇,我们开始一段段路程,我们都是不断前行中一点点积累。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寻找,寻找着知识的源头,寻找认知的难点,寻找着心灵的契合,寻找着陪伴着意味。
生活的路途,教学的路途,有着满目绿意,也有寻找意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乐此不疲寻找着营养,那些能够让自己安心,让每天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