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就毕业了,在学校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做事,尽量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到了公司,我也沿袭了这一心态,努力做好老大交给的每一件事,然而职场中似乎不是每一件事都能靠努力办好的。心底有那么一点完美主义的我感觉十分不安,感觉学生时代的小辉煌难再,一颗渴望成功的心即将沉入无边的职海。想要成功真的是太累了。
机缘巧合,碰到了《成功心理学》这本书,她简约大气的包装,加之抱着“看一本《聪明的投资者》,就能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心态,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实话实说,看完《成功心理学》的第一章,我的内心是拒绝的,里面的理论太多,而且他扯了半天心理学也没有看到他和成功沾到多少边,我一度认为我可能是读了假书。
昂贵的标价以及晚期强迫症的双重压力下,我一页页的读完了,而且还做了笔记,然后还做了份思维导图留念。随着章节的推移,我对《成功心理学》这本书的厌弃之情越来越淡,看到一半时,我竟然开始向我的朋友推荐这本书。细想其中的变化,我觉得这本书的实践性是这一切的起因。他的实践性体现在对我的对症下药和对大家的易于操作上。
书中在讨论“目标与障碍”时,提出了摒弃完美主义的观点,认为完美主义是一部分人执行力低下的原因,因为心中追求完美,厌弃甚至惧怕瑕疵,所以在没有完美解决方案下,迟迟不肯行动,及时有了好方案,也会拖延再拖延。所以,书中建议在设立目标时,尽量摒弃完美主义,方案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该现象也经常发生在我的身上,常常是想做一个完美的方案,一拖再拖,拖到deadline,挑最简单的做完。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将任务拆分,目标细化,虽然一时拿不出大的最优方案,但是局部最优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两天在工作中实践了一下,效果还好。比如,要写一个语音辩识模块,我可以将目标拆分成,将语音拿进来,将文字展示出来以及调用api辩识三个小目标,逐一击破,效率棒棒的。
其次,书中在谈及“如何提高自尊”时,谈到了人的自我认识,提出了“寻找可能自我而非理想自我”一说,这点其实与摒弃完美主义有一点相似。其主要含义是,人的自我认识都是自我想象的产物,往往会与实际想脱离,这种脱离使得预期结果无法获得从而使人的自尊难以稳固。针对此,书中提出了上述观点,持该观点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不禁频频点头,确是如此。刚开始想要自己的文章10w+的点击率,一举成为文坛网红,觉得自己句句都是警世恒言。但是现实的大手把我牢牢地按在泥淖里,越是挣扎,身上的污泥沾的越多,嘴里、鼻孔、耳朵里全都是,为此自己也消沉过一段时间。后来想通了,为什么要10w+呢?我又不是某某某,有一篇文章能够点击率1k+就好了~后来这个目标也达到了,挺开心,信心恢复,时不时更一篇文字出来现现丑。以前我只是这么做的,读了《成功心理学》后,才知道原来这也是有理论支撑的。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我欺也。
通观《成功心理学》一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其中高深的原理不多,大多是鸡汤文中常见的案例,但是作者努力抽出了其中心理学的原理,让读者能够好的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趋利避害,这一点在当下鸡汤,反鸡汤盛行的年代很难得。其次,该书实践性极强,每每提出一个心理学属性时总会配上一些调查问卷帮助你了解自己在该属性上的状态;同时在每章的结尾总会设置回顾与练习,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最后,《成功心理学》一书成功的做到了深入浅出地讲述,很多道理简单而深远,值的反复咀嚼,想说一句:其实成功也许没你想的那么累。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遇见更好的自己。